第3版:理论·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中国画的围墙终会打破
曲艺·童趣·随想
《我那呼兰河》的新开拓
将《金瓶梅》研究推向新的层面
《希腊哲学史》全部出齐
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在沪举行




 中国文化报 >  2010-09-0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那呼兰河》的新开拓

    本报记者  刘 茜

    由沈阳演艺集团沈阳评剧院创演的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主演冯玉萍获得了文华表演奖。为了更好地总结其在剧目创作等方面的经验,近日,中国戏曲学会、中国现代戏研究会和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沈阳共同为该剧举办学术研讨会,并为该剧颁发了“中国戏曲学会奖”和“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

    评剧《我那呼兰河》根据萧红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改编,全剧以诗化的叙事风格诠释抗日的主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舞台呈现大气磅礴,提高了评剧的现代艺术品格,是对评剧艺术新的开拓。文化部原副部长潘震宙指出,沈阳评剧院是评剧院团中的一支劲旅。上世纪50年代创作演出的《小女婿》等现代戏具有全国的影响。新时期以来又以《风流寡妇》、《魂断天波府》、《山里人家》、《秧歌情》、《疙瘩屯》等剧目受到广泛赞誉。如今《我那呼兰河》获文华大奖,具有新的里程碑的意义。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是《我那呼兰河》的创作精神。从主角出场时的斗篷三人舞、斗秧歌等生活场景,展现了东北特色,让人看到抗日战争时期呼兰河畔最底层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说:“我曾四次观看《我那呼兰河》,每次观看,都让我鼻子发酸。”

    与会专家认为,该剧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拓展了评剧取材领域。同时,导演在保留了评剧传统元素的精髓的同时,大胆融入了话剧、歌剧等元素,丰富了戏剧表现力。王蕴明说,《我那呼兰河》表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要前进、要创新的精神。郑传寅指出,査明哲导演充分发挥话剧导演重视人物刻画的优势,调动一切手段,强化戏剧冲突,凸显人物性格,致使每个人物都能给观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舞美和灯光设计富有表现力,作为背景的呼兰河,其色调随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既有叙事功能,也强化了剧作的诗意,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

    周育德认为,评剧《我那呼兰河》对萧红的《生死场》做了新的解读,有意识地淡化了原作所描述的当年农民身上的消极因素。刘祯认为,相对于萧红的《生死场》,评剧《我那呼兰河》的故事架构与情节设计明亮了很多,整部戏一扫原著的阴郁,人物关系的逻辑性更加明显、情节更加简洁。

    宋官林指出,要高度重视戏剧题材与戏剧表现方式的有机结合。沈阳评剧院“抒北国之情”的艺术风格应该保持。

    专家还对冯玉萍的戏曲表演艺术进行了重点研讨。《我那呼兰河》女主人公王婆,是戏中所有的人物关系、戏剧矛盾的聚焦点。

    冯玉萍塑造的王婆泼辣、坚毅、大度、敢作敢为,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李庆成把冯玉萍的表演艺术风格归纳为“大气、新颖、深沉、细腻、爽朗、秀美”。李小菊认为,冯玉萍广泛吸收京剧、梆子、大鼓等兄弟戏曲艺术的长处,将之与评剧加以融合、发展和创新,承继并发展了高亢脆亮的花派唱腔。

    深刻的思想主题、成功的剧本创作、完美的舞台呈现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绎,必然造就成功的作品。评剧《我那呼兰河》具备了这些要素,这决定了它在戏曲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也昭示着评剧艺术走向新的辉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