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游心印外石言志 创新服务永无涯




 中国文化报 >  2010-09-08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心印外石言志 创新服务永无涯
——“印缘——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后记

    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向李岚清同志演示电子触摸屏收录的展览内容

    李岚清同志在展览开幕式上讲话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主持展览开幕式

    位于恭王府出口处的大型展览宣传栏也让游人流连

    李岚清同志在展览开幕式上向恭王府惠赠印章

    李岚清同志与观众分享创作心得

    展厅入口处,观众纷纷拍照留念

    展览第二章节“情系神州”入口处

    展览吸引了国外观众驻足

    展厅陈列柜与展板相得益彰,营造出庄重而不失亲切的氛围

    突围

    尺寸:2.5cm×2.5cm

    印材:铜印

    创作时间:2008年

    人民万岁

    尺寸:5.2cm×5.2cm

    印材:昌化石

    创作时间:2004年

    改革开放振兴中华

    尺寸:3.2cm×3.2cm

    印材:普通印石

    创作时间:2008年

    赛纳河畔的文化中国

    尺寸:2.5cm×4.5cm

    印材:寿山高山石

    创作时间:2009年

    祖国万岁

    尺寸:5.4cm×5.5cm

    印材:昌化石

    创作时间:2004年

    莫札特

    尺寸:2.3cm×2.3cm

    印材:巴林石

    创作时间:2004年

    孔子

    尺寸:2.7cm×2.9cm

    印材:昌化石

    创作时间:2006年

    水(落)石(出)

    尺寸:3.3cm×3.3cm

    印材:巴林石

    创作时间:2006年

    山(高)月(小)

    尺寸:3.4cm×3.5cm

    印材:昌化石

    创作时间:2006年

    小仲马

    尺寸:2.5cm×2.5cm

    印材:寿山石

    创作时间:2009年

    大仲马

    尺寸:3.0cm×3.0cm

    印材:普通印石

    创作时间:2008年

    游于艺

    尺寸:3.3cm×3.3cm

    印材:辽宁石

    创作时间:2009年

    中国文化中心

    尺寸:3.5cm×3.5cm

    印材:寿山红高山石

    创作时间:2009年

    柏辽兹

    尺寸:2.8cm×2.8cm

    印材:普通印石

    创作时间:2008年

    国门初开的岁月

    尺寸:2.7cm×3.7cm

    印材:寿山高山石

    创作时间:2008年

    振兴中华

    尺寸:2.7cm×2.9cm

    印材:合成石

    创作时间:2009年

    至圣先师

    尺寸:3.0cm×3.0cm

    印材:巴林石

    创作时间:2009年

    避地吟

    尺寸:3.7cm×3.7cm

    印材:寿山石

    创作时间:2009年

    知白轩

    尺寸:1.7cm×1.7cm

    印材:青田石

    创作时间:2005年

    帕格尼尼

    尺寸:3.1cm×3.0cm

    印材:普通印石

    创作时间:2008年

    孙旭光

    李岚清同志长期以来关心国家的教育与科技创新,重视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创新的运用。他曾多次提出,要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尊重历史上优秀文化的品质,认真研学中国文化中经典的艺术遗存及其创造方法和形式,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不仅诲语谆谆,他在任期间乃至退下来以后,还身体力行地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印缘——李岚清篆刻艺术展”,正是他躬行探艺、溯源传统文化丰神的成功求索。他以篆刻艺术为媒,辅以深入浅出的解说,在海内外多次举办展览,令初识篆刻艺术的广大观众流连忘返、津津乐道,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不同文化间沟通,促进相互理解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岚清同志以印为缘,架起了一座拉近古今、连接中外的文化桥梁。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恭王府,是我国清代王府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也是迄今唯一一座对公众全面开放的王府。自2008年8月实现全面开放伊始,即成为北京文化旅游之热点,每月观览者达数十万之众。作为北京城的著名文化景观之一,恭王府现已成为党和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范例,成为一个有着特定历史意义的特色博物馆。这是包括岚清同志在内的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关心关怀的结果。其中,岚清同志与恭王府的渊“缘”尤为深厚,令人感怀。无论是在他主持文化工作之时还是退休后,恭王府的搬迁修缮、开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岚清同志始终关怀备至。

    作为国家级遗址类博物馆,恭王府责无旁贷地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肩负着整理、研究、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岚清同志充满创新和个性的篆刻作品陈列于恭王府,使得当代艺术作品与古典建筑形契神合,展品与王府布局、陈设有机结合,情景交融、相互辉映、浑然一体,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由此,“印缘——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在恭王府的举办,于意义、于内容、于形式,诚可谓“因石寄缘”的一段佳话,也是弘扬传统文化历程中,优秀文化成果与主流博物馆的一次美好际会,其间的诸多含义值得记取、深味。

    篆刻:方寸之间挥写天地

    篆刻是中国经典艺术创作形式之一,有着近3000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印章作为权益和凭信工具,已普遍使用,至汉蔚为大观。其后,尤其是元、明、清以来更为文人所广泛推重,使印章在实用的基础上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方寸之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同时,篆刻艺术又是凝结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篆文之凝练、材质之性灵、边款之见心,以袖藏之精,博闻古今,承载前贤后德之人生见识、体悟与感慨,传递历史文化之积淀、宽博与深邃,是古今文人聊以抒情、识理,进而理解历史、体悟人生的重要手段。它与诗、书、画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态、面貌与品格。

    岚清同志学篆,已是古稀之年,本是以怡情养性和拓展个人文化视野为目的。他谦逊地说,“我学篆刻无功底,有感而作寄遐思,手握铁笔破顽石,刻得一堆为自娱。”至今7年,竟然硕果累累,治印数百余方,或许为其始料不及。亲历其事的行家都有体会,篆刻是一门智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艺术。壮夫从事,尚且不易,岚清同志耆年治印,或许,只有他自己才可言说个中艰辛。

    岚清同志所治印章,内容遍涉爱国、明志、自强、诚信,也包含中外文化、趣闻逸事、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不仅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尊重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品德。在这种丰厚、悠久的文化内涵背后,大家感受到的,是一位长者勤勉于学、游心艺海的文化情怀,是中国文化难以抗拒的独特魅力。这是当今传播、普及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不可多得的素材。笔者认为,岚清同志治印博采百家,出古入新,他深谙象形文字的独特魅力,大大拓展了传统篆刻艺术的表现题材,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情趣浓郁,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

    “原来篆刻这么有趣”

    “以篆刻自我修养,抒发性情;因篆刻承继传统,普及文化。”岚清同志之于篆刻,或许正是基于如此体验、如此心态,才使得其作品不同于当今的许多篆刻。他的作品形式多样、轻松,显现出一种自由、自足的创作方法,不仅于篆刻形式上大胆创新,在消化吸收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常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呈现,如其《游心印外》,篆文之意,不待细辨,即可从印文形态感知;而且,他还进一步拓展了入印文辞,不拘泥于特定辞藻,而将印文与其个人的人生历程、思想认知结合,大胆刻写具有当代感受的篆刻作品,如其“突围”系列,不仅形式新颖,更是当代中国命运之记录、写照。相对许多与今日生活毫无关联的篆刻作品,岚清同志发乎真心所感的作品,更容易给人以真切、亲近、可感的艺术感染力。而让篆刻这样的传统艺术,获得如此新生,也许并非其研习的初衷。但,得益于轻松、真实的介入方式,岚清同志的篆刻意外获得了与今日生活体验相互融合的效果,进而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清新雅致的风格特征。

    这些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又别开生面,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同时,以当下发生的事物为印面内容,意境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趣、有致的方式呈现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使方寸印石充满了时间的古朴、空间的浑厚,别具一番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

    岚清同志所刻的每一方印都附有一篇题记,说明为什么要刻这一方印,所谓“以石言志”。如此看来,岚清同志并不把篆刻视为纯技术的“小道”,治印也可以兴寄深远,烛照心灵。方寸之间,仍可以风雅观照世道人生。这一点,一般篆刻家恐难以企及。他领导教育工作多年,对于科教兴国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他的篆刻“处女作”就是《科教兴国》。他以漫画式手法来表现羊、猴、鸡、狗等生肖印,匠心独具、趣味盎然,令人叫绝!他融政治于篆刻艺术中,这是一般篆刻作品不曾多见的视角。他酷爱音乐,为莫扎特、贝多芬、约翰·施特劳斯3位世界音乐巨匠治印,称莫扎特为“乐仙”,将“乐”字刻成乐谱架,将“仙”字刻成五线谱,构思精巧,令人赞叹。

    传统的篆刻形式,与时俱进、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不拘章法、生动有趣、意味隽永的语言形式,共同构成了李岚清篆刻作品的艺术特色。

    以“三贴近”为原则 做好展览各项筹备工作

    恭王府管理中心是在今年5月初接到举办此次展览的任务的。随后,我们立即成立了以中心主任为组长、由展览部牵头的展览工作组,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与此同时,第一时间将有关情况上报文化部。部领导高度重视,蔡武部长亲自担任展览组织委员会主任,指示此次展览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求中心领导班子全力以赴办好展览并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已在世界各地成功举办了数十场,但此次展览不仅是今年举办的第一场,也是历届展览中收录作品最多的。岚清同志对此次展览十分重视,他不仅欣然接受恭王府管理中心的提议,创作了《避地吟》、《负笈苏联》等多方新作,还对展览的文字和编排形式提出了建议。

    由于此次展览内容的原始稿由中国美术馆提供,是在2009年11月法国巴黎“中国印——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原稿的基础上删去法文内容排版制作的,内容生动翔实,文字深入浅出。但如何与外展相区分,并尽量符合国内观众的欣赏习惯,并办出恭王府自己的特色,这不仅是领导的要求,也是我们承办此次展览必须思索的要点。

    为此,恭王府管理中心迅速召开了内容编排工作会议,集中展览部人员,并会同专家学者对展览名称、总体结构以及每一方印章的含义进行研讨。大家集思广益,大胆突破既有组合形式,重新划分章节,拟定标题,对作品进行重组。展览协办单位高教出版社和中国美术馆也大力配合。展览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使展览内容最终得到了认可。

    尽管时间紧迫,中心始终将展览质量放在第一位,邀请了在排版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美术编辑重新编排版面,并克服人员不足的困难,安排专人对文稿进行反复校对。为留出充足的校对时间,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在拿到校对稿的当天就连夜修改版面,以保证第二天可以将打印好的修改稿再次交到校对人员手中。本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时间内,中心保证了重新调整的版面内容准确、美观。

    展览的实际情况证明,最终确定的“游心印海”“情系神州”“印迹人生”“与时同行”“艺海拾贝”“他山采玉”6个章节的内容编排形式,符合国内观众的思维习惯,有效地唤起了观众的观展兴趣。同时,独立成章而又相互联系的结构适应嘉乐堂及其东、西配殿3个展厅相对分散又自成院落的特点,保证了观展质量。

    以独到的设计 有效保证展示效果

    恭王府内独特的展示环境和展厅结构使此次展览独具特色但也带来了展厅相对分散的弊端。如何在45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170米长的展线上,合理布局,张弛有度,控制参观者的节奏,并使他们获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我们研究后认为,展览形式上应充分考虑恭王府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身特色,同时适当融入现代元素,运用现代化的展览展示手段,如触摸屏、背景音乐播放系统等,达到古典与现代的和谐交融。

    展览总体设计是一个不断尝试、修改的过程,我们多次强调要有亮点、出新意,鼓励大胆的尝试。在反复对比多个方案后,工作组最终确定背景墙以雅致的灰绿色搭配古朴的回纹装饰,衬托作者谦逊淡定的人生态度和中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各章节标题以浓厚的底色烘托文房及作者作品的图案,反映作者深厚的学养以及艺术创作中不断突破、创新的精神;标题文字以仿石纹的效果与印章多选石材相呼应。展板采用纯白底色,突出展览内容;同时,四周以铝材边框收边,在夏季炎热潮湿的环境下保证了展板的平整。印章陈列柜表面采用仿玉色玻璃烤漆工艺,新颖轻巧,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印章材质的莹润剔透之感。整体设计避免了此类展览容易出现的厚重、规矩有余而清新活泼不足的弊端,营造出庄重而不失亲切感的氛围,与展览内容普及艺术、感悟生活、与时俱进的特点相吻合。

    在传统的平面展示之外,针对展览的特点,我们在正殿设置了触摸屏,收录全部展板内容,以“手翻书”的形式展示,观众只需轻轻移动手指即可浏览整个展览。触摸屏还收录了DVD《以石言志,篆刻人生——李岚清篆刻艺术散记》的内容,可随时播放,为观众深入理解展览主题提供了现代化的平台。除印章陈列柜外,正殿还设置了中国篆刻艺术知识展示区,以文字介绍辅以篆刻工具、书籍等实物向观众普及篆刻知识。

    此外,展览在东配殿设置了书籍陈列柜,展示李岚清同志近年撰写的著作并配以相关介绍,方便感兴趣的观众离开展厅之后也能够进行深度了解。西配殿中,在展墙背后安装了背景音乐播放系统,结合该展厅的展示内容——“他山采玉”一章,播放李岚清同志《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一书中专门制作的音乐CD,使观众在欣赏关于音乐家的印章和相关介绍的同时,也聆听到这些音乐作品,达到视觉与听觉享受的统一,实现最直接的教育普及效果。

    由于本次展览的展期主要在高温高湿的夏季,为保证观众的观展质量,展览负责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在展厅巡查,并要求承担展览制作工程的施工单位派技术工人定期对展板及照明灯设备进行维护,频率为初期每两天一次,调整稳定后每四天左右一次。科学的维护克服了古建展厅易受环境影响的不利因素,使喷绘展板在闷湿环境中保持总体平整,展厅照明始终满足设计效果。

    各方助力  社会反响强烈

    为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普及篆刻知识,恭王府管理中心为此专门培训了由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者组成的60人的展厅讲解队伍,有重点地向观众讲解展览内容,拉近了普通观众与篆刻艺术的距离。

    展览期间,恭王府公共教育中心还结合展览内容举办了“篆刻知识知多少”问答活动,并组织正在恭王府参加“港澳大学生内地实习活动”的港澳学生参加培训,参与展览服务工作。这一展览还成为恭王府每月一次的“残疾人文化日”专题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使篆刻知识的普及深入到特殊人群中。

    展览开放以来,据工作人员统计,观众超过35万人次。其中既包括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不乏从新闻媒体上获悉篆刻展举办的消息而专程前来的观展者。在接待过的特殊或重要参观群体中,包括上级领导、外宾、港澳台人士、附近驻军、学生和残疾人士等社会各层面。

    展览设立了观众自发留言处,收集到观众留言计3000余条。这些留言中,有些关注的是李岚清同志的篆刻和书法造诣,有些关注的是李岚清同志的才学修养,有些人为李岚清同志撰写的短文而唏嘘感慨,也有些人读出李岚清同志的品格风范、生活态度后有感而发,更有一些人因为看过展览而激发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而一抒胸臆。不仅是青少年,甚至很多成年人都表达了要以李岚清同志为榜样,乐观平和、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决心。

    单从观众留言分析,此次展览无论在思想境界、艺术水平还是受欢迎程度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功。留言观众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涉及各个年龄层面和文化层次。他们的留言风格迥异,有的严肃规整,有的随意风趣甚至略带调侃,但不难看出确是有感而发,是在参观展览后引起了共鸣,产生了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欲望。

    本次展览的筹备、开幕及展出过程得到了文化部领导的密切关注和各相关单位的通力配合,李岚清同志办公室以及展览的协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美术馆也对中心工作给予积极支持。特别是李岚清同志办公室,不仅从政策尺度进行把握,还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好建议。因此,尽管展览在筹备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开幕式时间、地点的变动,但在上级领导机关和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下,全体员工齐心协力、有条不紊,圆满完成了展览的各项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这次展览主要工作的中心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在工作中,他们不仅投入极大的热情,而且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勇于突破,力求以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式方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次展览对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无疑是很好的锻炼。

    从目前得到的反馈看,本次展览得到了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在恭王府管理中心上半年工作汇报会上,“印缘——李岚清篆刻艺术展”被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评价为展览“小而精”模式的成功范例。事实也证明,这种高品质、小而精的展览适合恭王府的特点和展览条件,既弥补了展厅面积相对较小的不足,又能够与王府建筑这一独特历史文化遗存的自身优势相得益彰。“印缘——李岚清篆刻艺术展”为恭王府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是中心在拓展文化事业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创新是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法宝

    艺术当随时代,反映时代、勇于创造乃艺术之天职,而泥古不化、陈陈相因则是艺术之大敌。从这一点上看,立足于传统,不断进行创作内容上的推陈出新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开拓创新,是“印缘——李岚清篆刻艺术展”的最大特点。

    立足于传统基础,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服务手段,也是恭王府管理中心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此次展览使得恭王府重新思索发展的问题、管理的问题,促进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一件小事,引起了我们的思索。展览期间举办的篆刻知识有奖问答活动,有问有奖,有声有色,不仅吸引了大批观众参与,也引起了在此工作了10多年的恭王府护卫队工作人员的兴趣,他们不仅利用工作间隙抽空参观展览,还把未能完成的答题带回宿舍,翻阅各种资料作答、不断学习。这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反映了普及传统文化的正确视角,“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定要以宽厚之心,全面兼顾各种群体。同时,它也给了我们以信心:只要工作细致到位,普及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永远不晚。它更促使我们反思,要以创新的思维,对待管理和发展中的任何事情。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如今北京和外地观众对深度旅游也有了新的要求。一位经常陪同来宾参观的从事外事工作的人士说,恭王府的此次展览代表了一个博物馆的发展方向。现在光靠摆几件文物,或者讲一些无稽的王侯韵事,是不能满足高层次观众需要的。顾客进门希望有超值服务,要有新意,不能一成不变。

    有观众反映,出门旅游,最不希望听空洞的说教。因此,我们不抗拒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宣传,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岚清同志的篆刻艺术亲切有味,正如其人。同时内容很丰富,有一些意味深长的故事,使人在轻松中一下子就记住了,不知不觉在我们脑海里刻下了一方方大印。而蕴涵作品其间的文化意味,则滋润、深化了恭王府博物馆的内涵。

    如果说,普及功效是恭王府作为博物馆公共展示平台的最大优势,那么,一个具有展示王府与王府文化功能的特色博物馆,应该以什么样的内容充实其展览和旅游文化,则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作为国家级的博物馆,我们不仅要给观众提供建筑和园林的视觉享受,更要思索如何将浸染着深厚文化的传统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位观众。

    恭王府向公众全面开放以来,除了清代王府文化展、多福轩室内复原陈列、锡晋斋原状陈列等基本陈列、复原陈列外,还推出“恭王府历史沿革和博物馆建设成果展”“恭王府与红楼梦”等长期展,同时陆续举办了一系列风格各异的展览。2009年下半年,中心策划推出了“恭王府艺术系列展”,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表现为主题,展出当代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不仅得到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也树立起恭王府的自身特色和展览品牌。

    相对书画、戏剧等传统艺术门类而言,篆刻艺术在当代的传承、推广存在更多专业上的局限。对于以普及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恭王府管理中心来说,如何利用这些展览作品的特色,因势利导,在展示过程中与观众展开互动,真正产生影响,是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

    李岚清同志治印的诸多尝试,为我们举办艺术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对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尊重、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加以弘扬、传播,促其焕发生机活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