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鹏
据国外媒体报道,世界三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的主席胡格在9月3日出版的《世界报》透露,该社正在计划通过网络媒体等向普通读者直接提供新闻。由于法新社目前只提供新闻给报纸、电视台等签约媒体,因此一旦该计划落实有可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新闻供应模式。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老牌通讯社为什么要把触角伸向普通民众?仅仅是为了创收吗?
据悉,9月1日,巴西创刊已有150多年的影响最大的《巴西日报》宣告停发印刷版只保留网络版。这似乎再次印证了报业消亡论,而在2009年6月,来自尼尔森在线的一份报业发展报告《美国报纸将要死去了吗》引起了美国报界的强烈反响。报告一开始就以令人震惊的信息勾勒了当前美国报业正在经历的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大批历史悠久的老报纸纷纷倒闭。而作为与报业唇亡齿寒的新闻供货商的通讯社,也感觉到了新媒体时代对于传统新闻产业链的压力。
此前美联社为了帮助自己最庞大的老客户——1400多家成员报纸渡过难关,在去年总体收费下降3000万美元的基础上,今年又下调3500万美元。从去年到今年,美联社从成员报社获得的收入下降三分之一多。因此,在传统报业走向衰落的过程中,作为新闻产业链的上游,通讯社必须寻找新的客户,主动适应并改造供求产业链。
胡格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的信息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法新社之所以动了通过网络向普通读者收费的念头,是由于报业的经营恶化导致它与各媒体的签约谈判变得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在线上向普通读者直接收费,来摆脱把报纸作为唯一新闻销售渠道的模式。换句话说,一旦计划落实,也就是完成了从新闻批发向新闻零售的转变,从前是面对比如《费加罗报》、《世界报》和法国国家电视台等几个大客户,现在是不仅面对大客户,同时还要面向网络媒体等中小客户进行零售。
其实,之前报纸也曾进行过内容收费的尝试,包括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其中《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很多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报道的是财经信息,因此更容易对用户收费,但是其主编艾伦·默里在接受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采访时却表示,其他内容同样可以采用收费模式。《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的政治、文艺和观点性的文章均面向用户免费开放,除此之外,一些突发新闻和所有的博客文章也都可以免费浏览,但其他内容则需付费,尤其是小受众群体类的新闻。对于大多数报纸来说,并不具备采编具有独家价值和小众群体新闻的强大财力,但是对于具有庞大采编资源的通讯社来说这却不是难题。
今年的另一个事件也在督促通讯社走向与网媒的联姻,据路透社今年6月的消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宣布不再使用美联社的图片、文章及视频,将利用自身资源进行突发新闻及特写报道。尽管美联社已经降低了对报业和电视的收费标准,但是此前仍有部分媒体对美联社表示不满。
于是通讯社开始放低姿态,一改之前的强势。据国外媒体报道,8月31日,美联社终于与谷歌签署了拉锯一年之久的关于内容授权的新协议,双方各有让步,谷歌在使用美联社内容过程中,将向后者支付一定费用。今年早些时候,美联社与雅虎续签了内容授权协议。此外,美联社还希望就内容授权事宜同微软签署新协议。同时法新社、加通社等国际通讯社也展开了与网络媒体的合作。
这样看来,当传统的报业仍处于从广告创收向内容创收转型时,处于新闻产业链最顶端的通讯社也已经开始转型,新媒体的冲击使得整个产业链不得不重新整合。而且,如果报业的盈利模式没有突破性创新,通讯社的新闻零售很有可能成为压垮报业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