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书
7月中下旬,国内一家知名网络文学网站发起“全国文学城市百强”评选活动并随后公布最终结果,在前十强中,深圳当选第四名,位列南京、杭州等文化名城之前,不少深圳的支持者高呼理所应当,也有不少人大呼名不副实。由此开启了人们关于当下城市文化问题的讨论。
纷争的开始
发起评选活动的这家网络文学公司在全国拥有7家原创文学网站,可谓在国内颇有些影响力。而此次活动也是动用了他们擅长的宣传手法,制作了名为“寻找中国100座文学之城”的专题网页对评选活动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实时报道。
而具体评选方式则是根据其旗下7家文学网站作者上传文章的IP地址进行统计,得出了网络文学作者聚集最多的385座城市名单,并从中选出了100座文学之城。随后,根据网友投票占50%,专家、媒体评审团占50%的比例,在百城基础上评出前10座文学之城。在经过这样的评选流程后,进入前十强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武汉、成都、重庆、天津、南京。
深圳入选“全国文学城市百强”评选的前四强,这在网上引起一片质疑之声。“深圳没有出过一位文坛巨匠,没有出版过一部流传后世的经典作品,有什么资格进入十强?”“文化源于生活,六朝文化岂是深圳30年所能比的?”
在反对者看来,一个城市的文学实力与其历史积淀密不可分。深圳自从上世纪80年代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我国首个经济特区之后,以极快的发展速度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3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它的经济活力,但是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他们会习惯性地将其概括为,没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也缺乏全国知名的文学名人和文学机构。
有支持深圳的网友表示,2004年起,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开始发展高层次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以此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和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品牌。2005年初,深圳又把文化产业确定为第四大产业,一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新媒体、高端印刷等文化科技型企业开始扬名,同时,在文博会的推动下,深圳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如今,深圳有着全国最完善、最先进的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地发展的支柱之一。
对此,反对者驳斥:文化不等于文学,产业更不代表文化;财气不等于才气。双方围绕此话题争执不下。
各执一词
究竟深圳的文学发展现状,能否担上“文学之城”的美名?深圳市作家协会秘书长于爱成认为,从现在深圳文学创作情况来看,已相当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其丰富性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根据深圳市作协最新调研数据显示,深圳坚持长期持续写作的作者(打工作者、校园作者、网络作者)不低于1.5万人,基本持续写作的作者不低于5万人,非持续写作的作者数以百万人计。此外,深圳全市有1000多家各类内刊、报纸、内部资料;长期从事写作的作者力量包括体制内专业作家、体制内业余作家、非体制内自由撰稿人、打工作家、校园作者、散落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写作者。于爱成认为,“这样一支全国最庞大的民间写作队伍,是文学城市的基础。”谈及这个庞大的写作队伍形成的原因,于爱成解释,这与深圳人精神宣泄表达形式的多样、个人生活体验、文学功能的效应等因素有关。
作家、文化学者胡野秋也提供了一组数据:深圳近年人均每年购书380多元,连续20年保持人均购书量全国第一。胡野秋认为,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文学氛围的基础,深圳在文学城市评选的排名,甚至可以更靠前。“大家提到深圳,总将它定性为经济型城市,其实近10年来深圳相当注重文化建设。深圳发达的经济和网络也为深圳文学发展,尤其是网络文学的扎根和迅猛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针对以上观点,有学者表示,无论是写作队伍还是购书数量都不足以证明一座城市的文学水平,这些数据或许可以在一方面表现出一座城市的文化活跃程度,至于文学水平,终究还是要通过实力说话,要看这座城市出现过多少真正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在城市追求快速、高效发展的今天,要寻觅一座“文学之城”都难,更何况是寻觅百座,所以这样的评选结果不具备说服力。
领悟文学真意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杨宏海表示,深圳的文学事业是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在中西文化的激荡中,深圳文学完成了30年的积累创造,初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学特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涌入深圳,在这里,他们获得新的身份,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同时他们参与创造城市历史建设,于是城市文化体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
围绕这次评选引发的争议,有网友表示,各地区文化不同,西安厚重,南京深邃,北京雄浑,苏州旖旎,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虚名争执不下,不然文学就会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