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纪事/副刊
  标题导航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举行
把“国图”揣进口袋里
内蒙古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安徽启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新石器遗址再证水稻种植源于中国
“高雅艺术”走进北大荒
梁钢:坚持改革,不动摇、不走样
图片新闻
广告




 中国文化报 >  2010-09-1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国图”揣进口袋里
——一座移动图书馆的成长史

    本报记者   汪建根

    刚刚毕业的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小周最近有点苦恼:手头一个自己花了很大精力的科研项目还未结题,需要经常去国家图书馆查资料;而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又不得不隔三差五跑去外地帮别人编排节目。他有时想:“要是能把国图带在身上就好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朋友说起国图正在建设“移动图书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用手机注册、登录,并尝试着查询一些研究所需的资料。未想到,小周在这里不仅查到了相关书目的检索信息,部分资料甚至还能在线浏览。这座“移动的国图”让他享受到了随时、随地、随身的服务。

    从短信服务到“掌上国图”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利用手机移动通信网络延伸数字图书馆服务,成为图书馆界研究和开发的一个新方向。

    最初的尝试由手机短信息这一简单而覆盖广泛的服务方式切入。2003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开通了国内最早的手机图书馆短信息服务平台。随后,香港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也相继开通了短信息服务。

    国图建设“移动图书馆”的努力,同样由此入手。2007年,在考察了人们对于手机的使用状况和适应能力之后,国图开展了一系列试验,并推出了自己的短信服务,通过手机短信向读者发布催还、续借等信息。

    从2007年底到2009年初,是世界范围内移动网络应用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12月,经常使用移动设备的美国人所占比例为24%,而到了2009年4月,这一数字达到了32%。在我国,手机上网用户也在迅速增加,2009年2月,达到1.176亿,占人口总数的8.8%。

    尽管起步时间并不是最早,然而,作为行业的领军者,国家图书馆在适应读者习惯变化、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上有着高度的自觉。依托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良好基础,他们在提供移动服务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

    “2008年,我们结合中国移动奥运快讯的技术,推出了动态内容分发系统。尽管离真正的移动数字图书馆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它基本解决了信息发布、简单检索以及在线阅读的问题,为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年,为了探索提高读者在‘碎片时间’获取相关信息、服务的能力,国图开始建设自己的WAP网站。”国家图书馆计算机与网络部工作人员介绍说。

    2009年,国图以“掌上国图”的品牌将移动服务打包推出。“掌上国图”共有四大频道,包括移动数图、短信服务、国图漫游和手机阅读。其中,移动数图以智能手机为载体,采用先进的移动快讯技术,将实时信息推送服务和用户自主选择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便捷、及时、个性化的新型服务,包括国图动态、文化快递、书刊推荐、资源欣赏、书海拾珍、资源检索、读者服务7个频道。短信服务包括发送预约到达通知和图书催还信息。国图漫游则是帮助读者通过手机简单快捷地获取国家图书馆及其阅览室、借阅处、服务处等基本信息。而手机阅读则是针对手机用户进行订阅、下载、导入和阅读各种图书、报刊、杂志、漫画等内容的崭新服务形式,目前资源总量达到1000余种图书和20余种报纸。

    由单一的短信服务,到综合性的“掌上国图”,国图移动图书馆的服务项目日益完备,能较好地满足用户利用掌上设备使用图书馆和阅读的需求。有研究者认为,对比国内外情况,国图近一年来在移动设备应用方面的迅速发展,已使其走在了世界前列。

    开放平台上的集成创新

    立足于技术前沿,紧紧抓住读者的需求,以开放的平台推动创新,是国家图书馆在建设移动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

    “掌上国图”推出以来,国家图书馆的科技人员并没有满足于此。比如,2008年推出的WAP网站针对的是当时的主流手机而设计建设的,现在的iPhone手机与之无法兼容。针对这些不足,今年,他们对08版网站进行了改版。改版之后的网站有普通版、彩版和3G版3个版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手机用户的需求。(下转第二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