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 旺
公主、王子、舞会、婚礼……童话中的梦幻世界在当代芭蕾的身体线条中将如何呈现?即将于9月21日至26日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蒙特卡洛芭蕾舞团早已吊足了北京观众的胃口。日前,正在紧锣密鼓备战“里昂双年舞蹈节”的舞团艺术总监让-克里斯托弗·马约,在率团启程前往法国的前一晚接受了采访,为中国观众揭秘随后将在北京上演的《睡美人》、《灰姑娘》两部大戏,以及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的成功之道。
“灰姑娘是所有童话人物中最完美的”
因为生在法国,又总是把童话和当代芭蕾相结合,人们便很自然地将马约与法国最出名的童话人物“小王子”联系了起来,给了他“编舞界小王子”的称号,此次即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睡美人》和《灰姑娘》正是他的代表作。
“我想让50岁甚至60岁的女人依旧相信自己是灰姑娘。我想让人们通过这充满戏剧性的两个小时的演出,相信生活真的可以如那样进行。”马约这样描述他的《灰姑娘》。他在童话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将灰姑娘的生母与精灵的形象合二为一,因为他经常幻想:也许我们身边确实存在一些我们肉眼不能看到的精灵,而我们逝去的父母也许就在其中,当确定我们已经找到幸福时他们才会真正离去。如此着力打造这个故事,也源于马约的个人情结:“一个小女孩,出身卑微、受到苛待,却从来不曾抱怨。我认为灰姑娘是所有童话人物中最完美的。”
另一部作品《睡美人》中,马约将人物关系和时空概念都做了变化,比他之前创作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加天马行空——王子的母亲同时也是穿越时空要杀死睡美人的女巫,王子一心想着追求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而睡美人则在一个象征保护层的直径超过2米的巨大气球中起舞。“我尝试去除舞蹈的技巧,以取得与观众更直接、更人性化的互动,目的是说服他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马约如是说。
“我给舞者完全的自由”
来自22个国家的50名舞者,蒙特卡洛芭蕾舞团好像一个舞蹈的“联合国”。面对这些舞者,除了他们的舞蹈技巧,马约最感兴趣的是舞者的个人素质和特色。当代芭蕾没有古典芭蕾的条条框框,每一个人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这也正是舞团鼓励舞者去自由发挥的。同时在马约看来,“不管天资多好,投入才是最重要的”。
舞者成为编舞家的灵感缪斯,在舞蹈界司空见惯。马约认为,当代芭蕾更应如此。“总监决定一切是一件十分荒谬的事,这其实是对艺术家的一种不负责任。我的舞团就不是这样,我给大家自由的空间,《灰姑娘》直到首演前的一个星期,我都没有就剧情的理解给演员上过课,他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蒙特卡洛芭蕾舞团能够拥有柏妮丝·科碧特丝这样一位“独特的、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正是由于舞团的艺术氛围充分激发了她的个性。据悉,这位世界知名的舞者此次将随团来京,主演《睡美人》、《灰姑娘》两部作品。
33岁扛起舞团的大旗
7岁开始习舞,11岁开始编舞,17岁在瑞士洛桑国际芭蕾比赛中获奖,23岁出任法国图尔大剧院芭蕾舞团团长,33岁应摩纳哥大公国卡洛琳公主邀请,成为蜚声世界的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马约的舞蹈人生就是一个童话。摩纳哥这个小得只要几小时便可游完一圈的欧洲小国,却曾经是改变了世界芭蕾版图的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大本营,孕育出了尼金斯基、巴甫洛娃、福金、巴兰钦等众多舞蹈大师。这位33岁的年轻人,不仅扛起了这面大旗,且真的干出了一番名堂,甚至超越了曾在这个职位的众多前辈大师。
对于今天蒙特卡洛芭蕾舞团与当年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联系,马约不炫耀也不回避,他说:“无视历史我们便无法成就今天的辉煌。”在马约眼中,俄罗斯芭蕾舞团留下的最大遗产不是享誉世界的美名,也不是数量众多的保留剧目,而是舞团一直所秉承的理念:汲取美术、音乐、舞美设计等各艺术门类的精华,让不同的艺术形式通过芭蕾进行高度综合与完美统一。马约甚至用了“捍卫”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对这种理念的重视,他说:“其实在本质上,我们是在通过活动和演出进行各种突破,向各种文化敞开大门。”
然而,马约也会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因为舞团几乎全部资金都由皇室资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皇粮”的舞团,因此每一年他对于财政的预算都会格外认真,“政府的资金可以分配到修建医院或公路上面,然而现在却给了舞蹈,我必须证明自己是如何让这些资金物尽其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