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长
《盗梦空间》似乎是一夜之间就在中国火起来的。9月2日《盗梦空间》在中国上映之前,中国观众对它感兴趣可能仅仅因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明星效应。然而,当这部影片揭开面纱的时候,似乎连其导演诺兰都没有想到,它迅速被推尊加冕,被封为“神片”。在网上,《盗梦空间》甚至成为一部不能批评的影片,否则就会遭到众多影迷的“围攻”。很快,关于《盗梦空间》的各种话题式的文章、帖子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生。有的说,这是一部必须看3遍才能看懂的电影;有的说,看片的时候不能开小差也不能说一句闲话,稍微遗漏一个细节就会让你懊悔不已。甚至有人从片中挖出了大量数学原理和逻辑,并试图用数学的方式解答片中的许多谜团。而更多的则是关于片中细节的各类解析帖,它们无不有一个很醒目的标题、数千字的洋洋洒洒和上万次的转载率,发帖者和回帖者乐此不疲地像侦探一样从《盗梦空间》的一个个细节中探讨这部影片可能深藏的奥秘,连一枚戒指、一个眼神都不放过。截至笔者发稿时,在国内最大的两个影评网站上,该片被打出了9.3和9.4的高分,无怪乎有人感叹:“《盗梦空间》盗走了中国观众对电影的梦!”
《盗梦空间》英文名《Inception》,直译为“开启”,但去掉后缀的incept就有了“摄取”的意思。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够给观众制造一个与现实生活不同却又十分逼真的另类世界,《盗梦空间》即是以对梦境的解析为出发点完成了这样一个恢弘的工程。在片中,梦境的秘密被人类所解破,经过专业训练的“盗梦者”可以通过器材的连接侵入其他人的梦境之中,探索那个人心灵深处的秘密或改写他的潜意识。这种技巧被商战中的巨头大鳄所利用,从而形成了片中几个主要角色在目标人物的梦境中探险的经历。它既有商战片的诡谲,又有谍战片的悬念;既有科幻片的奇观,又有哲理片的思辨;既有动作片的激烈,又有感情片的怅惋。《盗梦空间》能受到不同欣赏品位观众的推崇,原来并不奇怪。
古今中外,以梦境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南柯太守传》中一梦20年的人生起伏让人扼腕叹息,《红楼梦》更是以一出梦境带起了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不久前去世的日本动画大师今敏的《红辣椒》中,女医疗师潜入受害者的梦中寻找恐怖分子,心理的迷宫比人们想象中的更为深邃。而曾风靡一时的美国电影《黑客帝国》创造了一个类似于梦境的异度空间——矩阵,人类的命运以及人类与机械人的对决都在这里展开……《盗梦空间》再度以“梦”为主题,却并不落入前作的窠臼。影片所宣扬的“梦境观”传达了这样的思考:现实世界可能是假的,所谓梦中世界却可能是真的,真真假假,无真无假。因为对现实世界的逃避,男主角与妻子在梦中搭建了属于两个人的“伊甸园”,但回到现实世界中,妻子却并不相信这是现实,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现实与梦境、真实与虚幻,在职业造梦者意识中居然混淆不清,那么对于凡人来说又将如何呢?
与“梦境观”可以作为参照的是从去年底以来电影《2012》引发的“末日观”。“梦境观”和“末日观”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现代工业社会高速发展之下,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对社会现实的一种不认同。思考着的电影人从而在现实生存之外寻找其理想寄托。于是,他们通过电影让人们相信,与现实社会共存的梦境中也有“现实”,现实社会毁灭之后也有“现实”。现实的现实不现实,存在的存在不存在。可见,无论“梦境观”还是“末日观”,实际是人们对当下社会现实质疑一个极端表达。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中,没有停止旋转的陀螺引发了人们无尽的联想。陀螺是影片中男主角频繁穿梭于梦境与现实之间时用以分辨二者的唯一标识。当男主角最终回到现实中并与两个孩子团聚时,镜头前景中的陀螺却始终没有停下,这让人不禁疑惑:这难道是又一个梦境?而对于自认为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那一枚“陀螺”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