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难忘的旅程
文化赞助:没有规则就难以持久




 中国文化报 >  2010-09-15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的旅程
——文化部专家休假考察活动纪实

    灾区群众生活已经恢复正常。

    专家们向遇难同胞敬献鲜花。

    专家们在听取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介绍。

    专家们在交流茶艺。

    易 木 文/图

    作为文化部的一项重要工作,8月30日至9月7日,文化部组织了文化系统专家赴四川休假考察活动。此次专家休假考察活动是根据中央关于深入学习抗震救灾精神的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体现文化部对各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关心和爱护,在文化系统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而组织的。

    文化部对这项活动非常重视。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对专家四川休假考察活动提出明确要求,要求休假考察活动既要让专家们放松心情,好好休息,又要通过考察地震灾区的变化,学习抗震救灾精神,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创造奇迹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高树勋指导制定专家休假考察活动方案,要求工作人员精心安排,周到服务,确保休假考察活动圆满顺利。

    一

    专家休假考察活动由文化部人事司副司长周庆富领队,来自文化部各直属单位的18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据文化部人事司专家处介绍,这是文化部自2006年组织专家休假考察活动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参加者中既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又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既有被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的专家、学者,又有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业务骨干。

    四川省文化厅对此给予大力支持。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说,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国文化界都在关心灾区文化重建。各位专家是文化部的精华,欢迎大家为四川文化强省建设献计献策,发挥作用。

    活动期间,专家们考察了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原县城和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受灾情况,见证了灾后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吉娜羌寨和绵竹孝德镇射箭台年画村焕然一新的面貌,游览了九寨沟、黄龙、松潘古镇的奇山秀水,体验了当地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和汉、藏、羌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氛围,还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华通博物馆。

    专家们一致反映,休假考察活动非常有意义,既紧张又愉快,收获颇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项阳说:“能够参加文化部专家休假考察团是荣誉,也是鞭策。做分内的工作得到褒奖,只有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做好本职,以报答国家和单位的厚爱。”周庆富把此行概括为学习之旅、体验之旅、交流之旅、休闲之旅。

    二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北川原县城和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遗址,看到地震造成的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专家们心情沉重。在地震纪念碑前,专家们神情肃然地向遇难同胞默哀,献上鲜花。专家们还特意到被地震毁弃的北川县文化局遗址前凭吊,表达悼念之情。当在灾后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吉娜羌寨和绵竹孝德镇射箭台年画村,看到当地群众生活祥和,多民族文化和谐交汇,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时,专家们感到十分欣慰,深为全国人民和灾区人民一起不畏艰难、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所感动,深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徐虹在考察后说:“我国的体制对救助重大灾难及灾后重建具有极大优势,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集中人力和物力救灾。我在灾后新建区看到社区规划整齐合理,房屋和生活园区新颖美观,老百姓就业和居住都呈现勃勃生机。这些与原来的灾区情况相比,反差极大,使我感受良深。”

    “只有走过这里的人们,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坚强、坚韧、自信、自豪和热爱的情感,只有亲眼看到全国各地援建的新北川、新汶川、新映秀等奇迹,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大爱无疆’,才会真正懂得‘社会主义好’的内涵。‘站起来是天,走下去是地,一种骄傲惊天动地,世界都称奇。咽下去是悲,喊出来是喜,一种坚持生死相扶,日月都沉寂……走过风走过雨,四川依然美丽,人间真情不息,永远心存感激。有了我,有了你,四川依然美丽。纵然是物换星移,这土地,爱一直延续,万年传奇……’这歌唱出了我的心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青弋如此激动地表达此行的感受。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高级编辑陈建祖认为,这种考察效果好,比开会、上课生动、有效。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国家一级美术师尹毅说:“在参观地震灾区遗址和重建的新区时,我看到了巨大的自然灾害破坏力,真是触目惊心。抗震救灾英雄的事迹和精神令我感动和振奋,进一步体会到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是多么温暖。同时,也使我产生了一种创作冲动,要用手中的画笔去表现这一切。”

    三

    九寨沟、黄龙的美景闻名遐迩。然而,由于它们均地处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空气稀薄,一般人都不免产生高原反应,加之交通、气候等方面的因素,要去一趟,颇为不易。尤其是去黄龙,要翻越海拔4200米高的山峰,被不少人视为畏途。因此,此次去九寨沟、黄龙,被许多专家称作“挑战自我之旅”。令人欣慰的是,专家们都克服了恐惧心理和高原反应,亲身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特别是通过此行,不少专家对自己的身体信心大增。面对九寨沟、黄龙人间仙境般绚丽神奇的翠海、彩池、云雾、森林,专家们不时发出惊叹,折服于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和变幻莫测。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新风认为:“这是一次感受自然之旅,一方面见证了大自然在制造灾难时无以抵挡、不可抗拒的巨大威力,让我们不能不产生一种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当我们在九寨沟、黄龙自然风景区,看到大自然创造的有似童话、胜似天堂、恍若仙境、美不胜收的景致,又不能不对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叹为观止,顶礼膜拜。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的渺小与局限,再不能有丝毫的不敬之心。”

    松潘,古名松州,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作“川西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还是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因当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此地时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沙窝会议和毛儿盖会议而名垂青史。在松潘,专家们深切感受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体验了今天这里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谐氛围及其独特的民俗风情。

    徜徉于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华通博物馆中,专家们沉浸在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深感华夏文明的伟大和丰富多彩。三星堆博物馆以许多造型夸张、工艺精湛的文物,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四川博物院则以张大千艺术馆、藏传佛教文物馆等特色鲜明的文物展陈令专家们流连忘返。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美术师骆芃芃,中国国家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梅墨生、于文江,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国家一级美术师尹毅纷纷挥毫泼墨,留下墨宝,以作留念。在民营的成都华通博物馆,专家们既赞赏企业家投资文化的见识和魄力,又坦诚地对展品及展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同时讨论起民营博物馆的发展等值得关注的问题。

    梅墨生说:“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感受了各民族风情与文化,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古老与博大精深,是多源头文化汇聚成了伟大的华夏文明。”

    四

    参加休假考察的专家们分别来自文艺研究、文博、美术、音乐、戏剧、新闻等不同领域,平常在一起交流的机会不多;即便是同一单位的,由于不在一个部门,也难得深入交流。这次大家有机会聚在一起,彼此都很珍惜。他们在一起交流思想和工作,探讨文化艺术方面的话题,深感获益匪浅。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马梅说:“由于工作的缘故,我经常奔波在外,去过不少城市,却难得有空闲欣赏那里的独特景致。这一次,我不仅看到了向往多年的九寨、黄龙、松潘,从容地细细品味着自然的神奇,让自己的心灵痛痛快快地沐浴在清新愉悦的氛围中,还托部领导的福,享用了一顿精神和文化大餐。因为同行的各位人士均为文化艺术界的翘楚,他们从各自的角度,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了艺术的内涵。与这些老师和朋友们在一起谈天说地,不知不觉间对其他艺术门类产生了浓厚兴趣,对自己的工作领域也有了新的领悟。我感觉自己平时的视野太窄了,思维太局限了。这种相聚学习的机会真是太难得了!”

    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梁丰说:“我以往交往的都是文博界人士。这次部领导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横向交叉交流平台,让我和不同领域的专家们交了朋友。通过这种不同知识领域的交流,我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开拓了视野和思维。我相信这种交流对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这次活动令专家们增加了了解,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友谊。他们纷纷相约再次见面。中国国家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梅墨生平素研习武功,此行他积极向大家传授健身之道,还收了几位“团友”为学生,大家开玩笑说他收获最大。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骆芃芃在短短的几天中却细腻地感受了同伴间的友善和真情。她感慨地说:“随着行程的深入,我们来到了黄龙和松潘古镇。那里是4000多米海拔的高原地带。我们这些专家年龄都偏大,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加上平时没日没夜地工作,有几位专家产生了高原反应。我的反应尤为严重,头痛欲裂、恶心呕吐。在这个时候,团友悄然无声地为我连夜买来氧气罐;在黄龙,大家陪着我坚持走完了一座又一座的山梁;忙乱中我的信用卡丢失了,团里的专家站出来一直默默地伴在我左右。大家做得很自然,就像理应如此,没有一个人炫耀和声张。我们相处得像亲人一样。这使我感到,我们文化部的专家虽然身载盛誉,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朴素善良的心态,体现了一个文化工作者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素质。”其实,除了享受真情,她自己也一直以友善、周到待人。除擅长书法篆刻外,她于茶道也颇有研究,甚至随身携带了一套精致的茶具和上佳的香茗,闲暇时便招待大家一起品茶。中国文化传媒集团高级编辑杨胜生整个旅途不离自备的茶杯和茶水,他和骆芃芃引为茶友,不时在一起交流茶道。临别时,骆芃芃还赠送了几包红茶给杨胜生,并与大家相约再次品茗相聚。

    灾后的四川依然美丽,重建的四川活力无限。难忘,四川!难忘,此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