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产业纵横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用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
选的不是秀,是鸡肋
CNC中文台和英语台在苹果手机系统直播
图片新闻
层级分工体系构建文化产业低碳模式
浙江版权输出3年增长10倍
英国顶尖乐团“世博年”悉数访沪
云南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




 中国文化报 >  2010-09-1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选的不是秀,是鸡肋

    杨浩鹏

    上个周末,“2010快乐男声”终于在“无争议、无话题、无毒舌”的“三无”议论下收官。虽然湖南卫视副台长张华立在受访时表示“不管怎样,明年湖南卫视一定会更具创新地再办选秀”,但该台主持人谢娜却在自己微博上表示,选秀的时代已经结束,节目中的大众评审难以代表大众。

    谢娜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时下大众对选秀市场的态度:对毫无新意的选秀节目的审美疲劳。

    其实就收视心理而言,电视观众对于选秀类节目永远不会失掉兴趣。但是,作为电视媒体,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刺激观众的需求,否则观众难免出现审美疲劳。不过,笔者以为,除了这些因素之外,国内选秀节目收视率下滑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出在了选秀产业链的终端环节上。

    选秀节目打通了节目、广告、艺人、经纪人、音乐市场等环节,管理有序的话,完全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而每年推出新人也符合娱乐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但是如今国内唱片市场不景气,每年选秀出来的这些新人,并不能被唱片公司消化,出路堪忧。比如,央视从《梦想中国》到《星光大道》,选手几乎没一个真正被捧红的,而天娱和“超女”“快男”的纠纷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一夜成名”的美梦对绝大多数草根选手来说,终究只是一场空。正如握有李宇春唱片合约的太合麦田负责人宋柯曾表示过的:目前的音乐产业一潭死水,下游不通畅,选秀从上游冒出再多水,也只能堵成洪水或变成臭水,白白浪费了。

    于是便形成了一个选秀市场与唱片市场的恶性循环:选秀造星并不能满足唱片市场对于优秀歌手的需求;大量低素质歌手的出现又进一步加剧了唱片市场的低迷。其实在选秀的鼻祖英美等国,选秀与唱片两个市场是可以互利共赢的,如已经连办九季的《美国偶像》成功推出的Kelly Clarkson、Carrie Underwood等一系列国际级歌手的唱片都很热销。而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如我们曾经见证了李宇春、陈楚生等的成功。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是选秀节目完整产业链圆满运作的优秀产品,满足了选秀经济学的基本要求:优秀歌手的稀缺性,观众与歌迷对于歌手的选择性,唱片市场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此,只要有真正的特色化的歌手和完善的选秀终端再造机制,选秀与唱片两个市场的完美结合是能形成一条盈利的产业链的。

    因此,可以预见,倘若明年“超女”“快男”仍没有创新性的选拔机制和选手的消化机制,选出来的仍将是电视台和唱片公司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