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君
一首《春江花月夜》,随着钱塘江水流淌了上千年。位于人文荟萃的富春江畔,浙江富阳的文化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征,这不仅表现在遍布的历史遗存中,也渗透在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之中。
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利用富阳丰富的非遗资源,形成自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是浙江省富阳市近年来群众文化精品迭出的秘诀。
以杭州市每两年一届的“风雅颂”民间艺术展演为平台,富阳市文化馆推出了一系列由非遗资源转化而来的精品节目。如在富阳场口地区流传的民间舞蹈“跳仙鹤”,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已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富阳市文化馆在“跳仙鹤”原有舞蹈元素的基础上,着力对表演形式、音乐、服装、道具等加以创新加工,改编成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间舞蹈《鹤舞春江》,在今年第五届“风雅颂”民间艺术展演上获得了大奖。
富阳古称富春,是孙权的故乡,在富阳民间,三国时期东吴水师挥师出征的故事广为流传。文化馆对该题材进行深度挖掘后,编排了由120名青年演员参演的大型舞蹈《东吴水师》,也成为“风雅颂”展示平台的亮点;以民间兜水龙为原型而打造的“东吴传龙”两度舞出国门,在法国、韩国展示了富阳民间文化的风采;表现三国相互开战的民间舞蹈《东吴战马》在世博会上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的眼球;百名农家女精彩献演的“东吴御鼓”也擂响在西子湖畔……
“春江水灯会”是富阳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活动。传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不止,孙权的父亲孙坚在故乡招募乡勇,率师出征,乘船顺江直下钱塘。由于夜色朦胧,难辨航道,富阳父老沿江点燃水灯,为孙坚指明航向,助孙坚顺利出师,“春江水灯会”活动由此相沿成习。富阳文化馆根据这一资源编排了大型舞蹈《春江水灯会》,并相继挖掘创编了群舞《春江踏青》、《春江滴翠》。此外,还有以表现元代画家黄公望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为题材组成的舞蹈彩车“翰墨丹青闹富春”、重现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周瑜迎娶小乔的盛景的《小乔出嫁》……如今,已有20余个精品节目在杭州市级以上赛事中获奖。
排舞扮靓富春山水
在富阳,不仅传统文化得到整理、弘扬,近年来,一种新型健身舞——排舞也在富阳流行,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2007年8月,富阳文化馆面向全市征集志愿者学跳排舞,首批20名志愿者学成后,由文化馆专业辅导人员带队,利用双休日,分赴全市各乡镇、街道推广排舞。到2007年底,富阳市25个乡镇、街道的排舞学员达到1万余人。2008年10月,万人排舞大赛在富阳体育中心举行,来自各乡镇、街道、机关、学校的参赛队员,身穿各式服装轮番展示,舞出了一道道青春激扬的风景、一款款活力迸发的风情,使观众们尽享了一场视觉盛宴。
如今,在富阳城区的时代广场、体育中心、恩波公园等场所,众多市民随着乐曲翩翩起舞。排舞热还延伸到了农村,参加排舞培训的村民越来越多。晚饭后,在村里的篮球场,村民们共赴排舞的“约会”,富阳城乡掀起了跳排舞的热潮。
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富阳文化馆加大了排舞辅导力度,举办社会志愿者和乡镇、街道排舞师资格培训班,并与电视台联合举办了“跟我学排舞”活动,在秦望广场的电子大屏幕上滚动播放辅导排舞的光盘,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了快乐的跳舞领域。
千余个文化团队活跃乡村
在富阳市这个仅1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年出现了1000余个文化团队。这些分布在全市287个行政村的文化团队开展着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成为农村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受降镇梓树村有一支“东吴传龙”舞龙队,40名队员以青壮年村民为主,每逢传统佳节,邀请他们表演的大红帖一张张地飞来,舞龙队所到之处,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距元代画家黄公望隐居地仅两公里的东洲街道建华村,有一支由老年人组成的古亭锣鼓演奏队。演奏队表演时,两名队员双肩扛着制作精美的紫竹亭在前面开道,乐手们各执笙、箫、笛、二胡、琵琶、唢呐等乐器,其他锣鼓队员各执大锣、小锣、大鼓、小鼓等,由敲报鼓的人担任指挥,演奏共有7个乐章的民间音乐“古亭锣鼓”,整套演出过程需70分钟。
春江街道八一村有一支百人女子腰鼓队,村委会为每个队员配置了式样新颖的演出服,腰鼓队除每周在村广场表演外,还参加了杭州西湖狂欢节,并载誉而归。
素有“浙江省银杏之乡”美称的万市镇田源村有一支由30人组成的“大头和尚”表演队。演出时,主要演员头戴大头面具,表演以手势动作为主。在演出过程中也穿插演出小戏曲,如《铁公鸡》、《大补缸》、《小补缸》等,可以一连演几个小时不重复。
乡镇群文团队凝聚了村民,丰富和活跃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乡间流动的风景,是父老乡亲们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