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黄小驹)20元钱能做什么?看不了一部大片,看不了一场“二人转”,但是却能看一部话剧。近日,国家话剧院启动了首届“消夏戏剧广场”公益演出活动,首次尝试以20元“亲民票价”为普通百姓服务。活动期间推出的两部优秀作品《海鸥,海鸥》和《马前,马前》共演出12场,所有门票均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国家话剧院的售票系统甚至一度因为订票量激增而运转失灵。
“我们还从来没有定过这么低的票价,受观众欢迎的程度也超过了我们的预想。这说明,不是观众不看戏剧,而是看不起戏剧。只要票价符合普通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优秀剧目是不缺少观众的。”国家话剧院有关负责同志说。
本着“价低质不次”的原则,国家话剧院精心安排参加“消夏戏剧广场”公益演出活动的剧目,选择了契诃夫经典名作《海鸥,海鸥》和讲述北京城市变迁的环境戏剧《马前,马前》两部风格迥异的话剧作品,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观看需求。在演出现场,创新性的零距离表演方式让观众完全融入了戏剧氛围,对话剧艺术有了身临其境的感悟和更深层次的体验,甚至忘却了自己的“看客”身份,成了演出的参与者。活动期间,剧院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戏剧体验项目,通过剧本朗读、角色扮演等,让更多戏剧爱好者能够有机会多方位感受到话剧艺术的魅力。
“这次公益演出活动是国家话剧院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倾力打造‘百姓剧院’的一次新的探索。从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反馈不难看出,广大观众在认可活动的亲民性、艺术性、高雅性的同时,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比如希望看到更多的优秀剧目、接触到更多的名演员、时段安排可再作延长、不必拘泥于‘消夏’等。我们会认真总结本次活动的经验与得失,全面听取各方评价,不断创新完善,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公益性演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国有院团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国家话剧院的这位负责同志说。
据了解,按照国家话剧院的初步规划,迁入西城区广安门新址后,剧院将利用新剧场更为充沛的场地资源优势,拓展公益演出规模,提升演出品质,使国家话剧院的公益演出实现品牌化、常态化,用质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广大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搭建起合理有效的公益性演出市场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