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影音空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国产纪录片解冻回暖?
点映不能异化为“营销学问”
高军:投资电影要考虑性价比
德特杜巴:好莱坞走进了死胡同
赵军:国产动漫片难在挑战自己
图片新闻
2010韩国电影展带来最新大片
《永不消逝的电波》走进校园
新媒体短片《韩梅梅相亲记》拍竣




 中国文化报 >  2010-09-1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映不能异化为“营销学问”

    禾 刀

    点映这个词最早走进更多公众的视野或始于《无极》。2005年,为搭上“申奥”末班车,《无极》先是小范围地搞了一下点映,记得当时那些“有幸”先睹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像极了好莱坞的大片”。然而,事与愿违,在接下来的公映中,该片却出人意料地踏上了不归路——舆论与观众极力“炮轰”,其结局也成为当年三大导演“申奥”集体翻船的典型代表。

    笔者不厌其烦地堆砌这些陈年往事,倒不是有意再揭《无极》及其导演的伤疤,而是想说明,当年凤毛麟角的点映,现如今已经稀松寻常:无论影片是大投资还是小投资,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在国内公映前,总会张罗几个熟人、朋友、圈内人士,甚至也包括一些熟识的媒体,小范围地看一下影片,俨然电影公映前的必要程序。

    让人颇感诧异的倒不在此,而在于每每点映后,随之而来总是对影片进行如潮水般的用华丽词藻堆砌的吹捧。比如,前面这部点映后刚有人说,太感人了,看戏一定要带足纸巾;后面点映的那部就变着法子吆喝:肯定感人,但绝不煽情;很温暖,但绝不伤感。

    特别有必要指出的是,尽管不论什么影片,每每点映后总是赢来程式化的赞声,但事实却往往令人备感汗颜,一来点映后的溢美之词并未和影片票房产出“相呼应”,二来舆论与社会对相当一部分影片似乎并未保持对应的热度与好评。比如,声称点映时感动年轻观众的《出水芙蓉》,实际上“上映仅两天就迅速消失在观众视线中”。

    如果拿国产影片当一个整体看的话,其票房表现也很能印证上述结论。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了48.41亿元。不过,喜人成绩的背后,却难掩这样的尴尬:国产影片票房仅为21.21亿元,份额不及一半。其中,国产影片前10名票房收入占国产影片票房总收入的60%。这就意味着,很多国产影片上映之日,便是下片之时。以今年6月份的电影市场为例,27部国产影片中,居然高达25部出现了亏损。

    话说回来,票房的确不能完全反映电影本身的质量,但点映后对影片的赞美和现实有出入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那么,点映的叫好声,为什么常常淹没在观众口水的海洋里?到底是观众与点映时的观片者的认知存在太大落差,还是因为点映所请的观片者口是心非,或者顺手送个人情,甚至有更深层次的利益关系,这不得而知,当然也由此导致公众对此进行一些合理性猜疑。

    都说点映在好莱坞早已有之,遗憾的是,笔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找到起始来源。倒是知道一点,好莱坞的作品能否得到观众的普遍肯定,至少可以通过两个重要渠道验证:一是诸如奥斯卡和金球奖之类的评奖体系,另一个便是媒体的影评导向。因国内导演们年复一年的“申奥”热情,前者的公信力就不必赘述了,后者则散见于美国知名媒体的专栏,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影评文章可能有些偏激,但表现得十分独立,即对影片的评价并非一面倒,即便是对再好的影片,很多时候也不乏尖刻之语。像卡梅隆的《阿凡达》,虽然在全球所向披靡,创下了惊人票房,同时赢来了排山倒海般的赞誉,但美国很多专业影评人批评其“只有特效,没有内涵”,很难说这不是《阿凡达》在奥斯卡上功败垂成的原因所在。

    有学者曾说:“在当今中国电影界,作为沟通作品和观众、产业和艺术之间的桥梁的电影批评,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社会对电影批评的不满之声不绝于耳,电影批评的土壤分外贫瘠,健康的电影批评生态亟待培育。”的确,批评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缺少这种力量的赞誉之词虽然“温柔”,但也变得十分廉价,也必为观众所不屑。批评生态的培育,显然不能受制于被批评者是否宽宏大量,而是使电影批评逐渐实现学术化、独立化和自由化。

    笔者认为,点映仅作为一种请业内人士对影片进行小范围批评指正的方式倒也挺好,但如果企图借此左右舆论,抢占制高点,异化为一门营销学问,忽悠观众,久而久之,观众对影片点映后所呈现出来的表面盛誉,大抵不太可能表现出什么热情。简而言之,若电影评价体系萎靡不振,点映充其量只是商家的自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