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的统一部署,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安徽省分中心先后制作了一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量多质高的视频作品,包括《徽州建筑》、《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红色记忆》、《安徽民间传统工艺》和《安徽花鼓灯》。徽剧、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徽州三雕……通过视频资源,人们可以领略到安徽悠久文化的历史特征和文化价值。
《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是徽州的一大标志,有数量众多的古建筑保存至今——精巧雅致的古民居、高高矗立的祠堂、伟岸恢宏的庙宇、飞檐翘角的楼阁、直刺苍穹的宝塔、肃穆庄严的牌坊以及精巧坚固的古桥等。徽州建筑主要散建在皖南地区,即一府六县,包括徽州府、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徽州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体中,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在总体布局上,徽州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墙、天井、敞厅为居家特点。
十四集电视专题片《徽州建筑》采用纪实的叙事方式,从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戏台、古园林、古书院、古桥、古塔、古亭等多方面展开,并穿插“徽州三雕”制作工艺,再现徽州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的工艺特征。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近代意义上的安徽省建省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安庆和徽州两府的首字合成,省会安庆。因境内有皖山、皖水、古皖国,安徽简称“皖”。在安徽境内有两条大河——长江和淮河;在两大河流之间,有一片狭长的原野,俗称江淮地带,它的北面和南面,习惯上被人们称作皖北和皖南。这样,安徽就被天然地分成了三大板块。淮河以北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土地平坦肥沃;江淮之间丘陵起伏、河湖纵横;皖南山区川谷跌宕、峰峦绵延。
安徽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包括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包括凤阳、桐城、黟县、蒙城、涡阳、潜山、和县、池州和宣州。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保存着极有历史特色的城市格局和有代表性的传统风貌街区,拥有大量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安徽红色记忆》
安徽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安徽省有2个,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安徽省有3条,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安徽省有5个。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江淮大地都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立夏节”起义的火把,曾照亮大别山的漫漫长夜;皖南事变的枪声,曾令中外震惊;双堆集歼灭战,写下了决战淮海最光辉的一页;风起瑶岗,打响了伟大的渡江战役……十一集电视专题片《安徽红色记忆》采用纪实的叙事方式,再现安徽革命历史中的红色旧址、红色起义、红色战斗、红色人物、名将故居、烈士陵园、红色纪念馆等景观。
《安徽民间传统工艺》
安徽是工艺美术大省,有100多种工艺美术产品,在国内传统工艺行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八集电视专题片《安徽民间传统工艺》以文房四宝、徽州三雕、芜湖铁画、界首彩陶、皖北剪纸、凤画、钟馗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通过画面语言,从历史沿革、工艺特点、加工技巧和工艺大师介绍等方面,再现安徽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价值和现有风貌。
《安徽花鼓灯》
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的民间歌舞形式,是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为一体,将情节性双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民间舞种,主要流传于蚌埠市、怀远县、凤台县、颍上县等淮河流域的20多个县市约3万平方公里面积、700多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多在秋收之后至来年春耕之前演出,尤以庙会、春会为最盛。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群众自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