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德
以古代哲学家为题写戏,从宋元以来就屡见于不同的剧种,但是成功的不多。明朝有一个署名“寰宇显圣公”的《麒麟记》,是写孔子的。剧情是阙里孔叔粱与妻子祷祭尼丘求子,先有麒麟呈瑞,又有五老降庭,就生了孔丘。孔丘问礼于老子,设教洙泗,周游列国而其道不行于时。于是同弟子删定六经,以成帝王道统。那纯粹是一本孔教官传戏,其目的是“人显乎圣道,有关于世教”,但是情节毫不动人,所以只留下了一个剧本。
明朝人以庄子为题材的《蝴蝶梦》就有好几种。清朝有另一个《蝴蝶梦》,就全剧而论,这个戏也不成功。本来作者是要拿庄子哲学中很重要的一条理论“齐物我,等生死”开玩笑的,但是演成了爱情闹剧。
古代的哲学家都是当时的思想精英,他们身上的文化蕴藏很丰富、很深刻,现代人想要搞清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已是很艰难的,写成戏剧就更不简单了。老子是先秦时代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老子》)的中心思想是“无为”,围绕这一思想所提出的以“道”为本的大道观,“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虚静”“玄鉴”的认识论,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等等,对中国哲学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世界上诸多国家所重视,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何准确地、适当地、戏剧化地、生动地、通俗化地表达老子的思想,如何使现代观众能在观剧的过程中触摸它们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确实是一大难题。老子和孔子不同,孔子有《史记·孔子世家》提供的丰富的史料可以做凭借,有关老子的姓氏、生平事迹,两三千年来尽管有很多人说,但是越说越玄,尤其在道教形成以后更把老子奉为教祖,完全给神化了,以致留下了永远说不清、信不过的问题。如何给老子编织合情合理的故事,把他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更是艺术家必须解决的难题。越调《老子》的编剧无畏地向这一难题冲刺,这种精神令人钦佩。《老子》已经登上戏曲舞台,像许多成功的剧目一样,要想成为舞台上优秀的保留剧目,此剧还需要继续勇敢地接受舞台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