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天价”中秋礼品“转战”互联网
“团圆难”的背后
专家学者研讨欧亚考古学
刘湘晨四部纪录片京城展映
吉林举行社区群众文化展演
“发现中国”文化基金在京成立
中华传统节日标识征集活动启动
山东省图书馆修复宋刻本《文选》
徽州中心地标图稿征集公告
创新体制改革 增强文化活力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0-09-2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圆难”的背后

    王子明

    一边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一边是中老年父母正在步入“空巢期”。中秋佳节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团圆变得越来越难了。据媒体报道,当下“空巢”现象已经十分普遍,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三口之家”被“空巢”家庭所取代。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古来就有的乡愁,那时的人们或为做官,或为经商,总有一段飘零在外的生活,但都有着一种落叶归根的情结。在当代中国,人们自发地离开家乡,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从内陆走向海边;如今的这种出走,似乎仍是延续着这一股潮流,但又多了一些新的问题。

    应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至少,我们听不到了那种“盲流”的称呼,迁徙越来越自由。

    读万里书,行万里路,本来是一个人正常成长的过程。但对部分年轻人来说,出来不是寻求一个“更好”机会的过程,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有没有”的问题。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离乡并造成团圆越来越难的一个原因是,教育、就业资源的过于集中与不均,这导致的结果,不仅是一个个“空巢”的家庭,还有一个个“空巢”的乡村、小县城。

    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应该包括不同地区相对均衡的发展,而一个地方的协调,则要求该地人口结构的相对平衡。从人的角度来讲,在当今亲情伦理略显薄弱的背景下,难以团圆则有可能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建设产生影响。

    对于长期空巢的地区来说,苦于人才的流失,无计可施的执政者们往往只能靠卖山卖地谋求发展;如果再不着力解决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那等年轻人的原乡被卖空,他们就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