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娥
庚寅又逢仲秋,万象星光入眸,故宫再奏韶濩,南音千古清幽……
惠乘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之东风,汉唐乐府荣幸之至,再携古典南音而来,以最新创作华丽南音乐舞大戏《武丁与妇好》三进故宫,献演太庙之庭,续写一篇盛世佳话。
当同属世界四大古文明起源之外邦古文字,早已断层失传之际,源远流长的中国汉字,堪称睥睨寰宇弥足珍贵。上世纪末,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更证实中国文字超越时空、一脉传承的卓越文明,虽然历经朝代嬗替、历史变迁,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汉文字,自成体系不断完善,最终成为今日的方块字。它的发明对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甲骨文的出现,亦为华夏民族文化奠定信史时代,更为国家大一统的精神巩固发挥重要影响。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自盘庚至武丁大约100年间,甲骨文的契刻风格宏放雄伟,曲直相错,富有变化。这种极致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殷高宗“武丁中兴”盛世的影响。
武丁是商朝最有作为的国君之一,雄才大略、志向高远。统治期间,修政行德,国力鼎盛,形成“天下咸欢,商道复兴”之势。妇好,是他60多位妻妾中最受宠爱的一位,也是传说中武丁一生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在祀、戎两件大事上都担当着重要角色。武丁在位期间征战频繁,妇好多次担任统帅出征,战功彪炳,并获武丁册封封地。同时,妇好还担任祭祀占卜的职责,负责主持祭天、祭祖、祭神等大典。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巾帼英雄,武丁大帝和妇好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见于史载中国最早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古中原礼乐文明中心:当今世界文化遗产的河南安阳殷都遗址,也是中国汉字之祖甲骨文的发源地,因为武丁对妇好地老天荒、生死相随的至爱,不循常规厚葬妇好于宫殿区域、3000年后得而出土唯一幸免于盗墓之劫的皇族陵寝,兹情兹事令人无限感动神往。
因缘俱足、风云际会,汉唐乐府在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政府各级领导及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甲骨文基金管委会鼎力支持之下,深入安阳殷墟探访妇好墓迹,觅求创作灵感,汇集内地与港台最顶级制作团队,精心打造大型南音乐舞戏《武丁与妇好》,适逢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台湾“文化总会”举办“两岸汉字艺术节”,盛况空前意义非凡,乘此天时、地利、人和良机,汉唐乐府以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世界音乐活化石——南音雅乐舞,重现华夏《诗经》风、雅、颂正声之美,再现武丁与妇好之间,君臣、夫妻,亘古不渝之人伦大情大义,唤醒沉睡3000余年的殷商王朝礼乐风华。
汉唐乐府继2007年《韩熙载夜宴图》、2008年《洛神赋》于故宫皇极殿隆重献演之后,荣幸之至得而三进故宫,首演《武丁与妇好》于巍峨庄严的太庙之庭,相关舞台、美术、装置设计,再度聘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奖的得主叶锦添精心策划,叶氏与汉唐乐府合作担任服装、造型、舞美指导将近20年,堪称出出佳作,部部经典。《武丁与妇好》势必再创当代舞台艺术美学之高峰,与尊贵太庙相得益彰,再现殷商王朝绝代风华,更显华夏正声南音千古遗韵、历久弥新之文化活力与民族精神。
上世纪末,安阳殷墟所发现武丁王陵甲骨文,由于时代因素辗转保存于台湾,本世纪70年代,殷墟再度发现王后妇好墓,得而再获珍贵甲骨文物。武丁与妇好这对人天眷属,3000年前所占卜的甲骨文,相隔两岸遥遥守望,今日在中国大一统之民族精神感召之下,睽违3000年的恩爱夫妻必再团圆,印证两岸血浓于水、难分难割之天伦亲情。这无疑是世界人类文明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有形文化遗产殷墟和故宫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天作之合的完美传承,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辉煌复兴的表征。
汉唐乐府秉持立足传统,再造传统的文化使命,将民族最古老典雅的南音乐舞活态,演绎中国文化历朝历代的人文精神特质,呈现中华民族在悠悠千载复千载的岁月中层层积淀的厚重历史内涵,对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博大精深的至伟贡献。谨此以《武丁与妇好》向中国艺术研究院、安阳市人民政府、殷都区人民政府、台湾“文化总会”,海峡两岸同心协力主办的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致上最高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