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续鸿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举办“重建历史——‘近世中国’新书出版座谈会”,围绕“近世中国”丛书中的《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两部新书展开研讨。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建平所著《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一书认为,195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其实一直呈“周期性恶化”的发展特征。一直强调“日本人民”的存在和作用的中国对日政策则明显带有脱离实际的国际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色彩,这也是战争反省问题在双方邦交正常化过程中没有得到认真处理、而使得之后“历史问题”间歇性发作的原因之一。通过这本书,读者还可以获得审视中国对日外交的新视角。
关于北洋外交,国人最易想到的是“误国”“无能”“卖国贼”“汉奸”等负面词汇,“废约”就是正义、修约就是卖国的判断根深蒂固于许多国人的心中。而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唐启华所著的《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则以实证研究重建北洋政府时期的修约历程,提示读者: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