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春
花鸟虫鱼走兽图腾、才子佳人神话传说、喜庆祥和美好祝愿……韩月琴的剪纸作品中一直记录着普通人的生活。
韩家“七仙女”
左手持剪的韩月琴在剪纸界早有名声,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力度的加大,她的名字为更多人知晓。韩月琴出生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县的一个农户家庭,但自小受着艺术的熏陶。“我姨姥、姥姥都会画画,我妈妈手工做得特别好,剪鞋样、剪枕花、做荷包,都特别精巧,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剪纸。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剪的窗花、鞋花已经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虽然那时用的是妈妈和姐姐们用剩的材料。” 韩月琴对笔者说。
韩月琴在姐妹中排行第六。那时韩家七姐妹心灵手巧的名声在当地已经很响了,书法、绘画、剪纸为她们赢得了“七仙女”的雅号。韩月琴不只是简单地痴迷于农家剪纸,小小年纪的她还立志于剪纸艺术的创新与改革,要把庄河剪纸带出山沟。“16岁那年我考取了大连师范学院。学习期间,学校只要有什么庆祝活动,我都会要求参加会场的布置和装饰工作。这样一来,剪纸技艺不断得到提升。那时我的老师就告诉我,一定要把剪纸坚持下来。”尽管已是数十年前的事情了,韩月琴回忆起来,仍觉得历历在目。
师范毕业后的韩月琴回到庄河当了一名教师,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在当教师的同时,她还不忘把剪纸推广到当地每一所小学。韩月琴告诉笔者,“我们家族的剪纸技艺在庄河是鼎鼎有名的,但是我总觉得自家把持这样的技艺意义不大,我这一辈子都致力于把庄河剪纸传承下去。”
剪纸可当门票用
退休后的韩月琴反而迎来了剪纸事业的高峰。“1996年退休,我和老伴王玉良的时间一下子变得宽裕很多,就把精力全部放在剪纸上。我老伴是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从文学和历史方面挖掘我的剪纸内涵。”此后,她创作的作品频频获奖:剪纸作品《和谐奥运》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国风归来——第二届全国剪纸艺术展”中获得金奖,并获得2007年度大连市文艺界“十件有影响的文艺作品”的殊荣。
1997年,韩月琴随大连民间艺术代表团赴日本参加山阴梦港博览会,现场表演剪纸并赠送作品。那是大连剪纸艺人第一次出国交流。日本当地人对中国的剪纸艺术充满了好奇,不少人还凑过去看用的是什么纸张,上面有没有打底稿。在现场,一位日本观众还出了个“猴子”的题材让她创作,韩月琴二话没说,拿起剪刀就剪,不一会儿,三只活灵活现的猴子就出现了。为什么是三只呢?原来,三只猴子的表情和动作都不一样,分别代表“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让民间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令日本观众连声赞叹。一天,博览会大连馆的日方接待人安藤带韩月琴去动物园参观,在门口检查门票的时候,安藤拿出了一件韩月琴的剪纸作品,门卫一见,立刻将她让了进去,把门票免掉了。这次博览会过后,日本一家商店还把韩月琴的作品成批拿过去卖。
2005年日本爱知县世博会中,韩月琴在中国馆中辗转于辽宁厅、大连厅、庄河厅,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剪纸展示。她按照外国友人的要求,运用中国传统的剪纸手法,剪出动物、花卉等图样,并配以古老的纹饰和吉祥的图案,赠送给他们。“就是拿边角余料剪出来的小作品,他们都小心翼翼地放进钱包里,如获至宝。” 多次出国交流,韩月琴发现小小的民间剪纸艺术能起到联络感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她说:“外国人对好奇的事总要动手试一试,当他们试着剪出一个小作品时,那高兴劲儿就像咱们小时候穿上了新衣服一样。”
心思全在培养接班人上
除了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韩月琴还把很多心思放在培养传承人上。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的韩月琴,现在担任大连市剪纸学会副会长和大连市中小学生剪纸分会会长。她经常举办免费的剪纸培训班,还应街道、社区邀请,在寒暑假时间义务教孩子们剪纸。来她家学剪纸的孩子不需要自己准备剪刀和红纸,这些年韩月琴不知道送出了多少把剪刀,而红纸更是每个月都要托人从庄河那边运过来,因为庄河的红纸要比大连便宜不少。
韩月琴说:“光自己家人剪得好自娱自乐不行,我想让更多的人都爱上剪纸,也能把这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说着,她将《韩月琴吉祥剪纸》作品集送给了笔者,说可以用书中的后记作为这次采访的结束语:“剪纸艺术是我终生的追求,我把它当成一项崇高的事业,并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尽管有艰辛和坎坷,但更多的是愉悦和欣慰。我热爱剪纸艺术,我为剪纸所做的一切,一是为了继承,二是为了传播,是为了把中华民族宝贵的剪纸艺术发扬光大、流芳后代。因此,在剪纸的过程中,我感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获得了人生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