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广东记者 裴 霞
戏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民族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散发着无穷的文化魅力。作为世界戏剧三大渊源之一的中国戏曲,其传承意义重大而深远。去年,深圳市“戏聚星期六”创办伊始,本报就对它做过一次详尽的报道。一年多过去了,“戏聚星期六”现状如何?有什么新的变化?记者再次走进这个戏曲的殿堂……
大型公益文化活动“戏聚星期六”于2009年4月在深圳诞生,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深圳市骏辰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深圳大剧院承办,每周六下午在深圳大剧院音乐厅举办,观众凭票免费入场。
“戏聚星期六”以“传承戏剧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目标,以中国戏曲普及和欣赏为切入点,以解说、演唱、表演相结合为表演形式,为深圳市民提供一道道文化大餐,是深圳构建多元文化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讲演教学 注重创新
谁说戏剧无聊,谁说戏剧慢,谁说戏剧闷?来到“戏聚星期六”就知道,其实戏剧是多么的有趣。“戏聚星期六”采用讲、演结合的形式,活泼生动,寓教于乐,将知识性、艺术性、大众性、趣味性、观赏性紧密结合,让市民与戏剧大师、表演艺术家近距离对话,形成不同于传统的“一家花钱,百家看戏”的公益戏剧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戏聚星期六”推出的“京剧明星公开课”,创新性地增加教、学结合的互动形式,明星教师一边教唱,参与者一边集体学唱,部分参与者还可享受明星老师一对一的指点,对吸引年轻人群关注、了解、喜爱传统戏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宣传作用。
将讲、演、教、学有机结合,“戏聚星期六”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互动式表演形式,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追捧和好评。深圳大剧院因此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排队免费领票的观众络绎不绝,演出现场火爆热烈。
不仅在表演形式上独树一帜,“戏聚星期六”在策划创意、运作模式等方面也不断求变求新。它变通以往的看戏模式,通过政府买单、企业运作、市民免费看戏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公益戏剧模式,既丰富了市民的娱乐生活,提升了生活质量,同时对活跃戏剧市场,解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经营艰难、后无传人的困境也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它以传统戏曲为支点,是深圳公益文化活动的有益补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又一大创新。
戏“聚”殿堂 群英荟萃
为了让观众全面了解各剧种的知识、欣赏优秀的经典剧目,“戏聚星期六”承办方精心甄选剧种,精心策划每期活动。
“戏聚星期六”开办至今,涉及京剧、评剧、汉剧、越剧、粤剧、河北梆子、豫剧、黄梅戏、昆曲、川剧、皮影戏、楚剧、秦腔、湘剧、二人转、北京曲剧、碗碗腔、晋剧、老调、苏州评弹、沪剧、婺剧、锡剧、淮剧等28个剧种。你方唱罢我登台,真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在选择专业演出团队方面,“戏聚星期六”提出了“三高”原则,即高品质、高规格、高水准,力求主讲嘉宾和表演嘉宾都是各剧种中的领军人物和优秀表演艺术家,如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严要求、高标准打造出一流的讲演活动,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戏聚星期六”创办至今,已邀请了50多位名家进行现场讲演,其中梅花奖或二度梅花奖演员30多位,300多位专业演员登台献艺。如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花大奖获得者裴艳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梅葆玖,叶派代表人物叶少兰,马派名家马长礼,麒派领军人物陈少云,程砚秋之子程永江,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越剧王子”赵志刚,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荀派传人孙毓敏,梅兰芳亲传弟子李玉芙,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和吴琼,“二度梅”获得者、评剧表演艺术家曾昭娟,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粤剧表演艺术家冯刚毅,豫剧表演艺术家章兰等。
此外,“戏聚星期六”策划的剧种专题系列讲演,成为活动的另一抹亮色。这些系列讲演,让鹏城观众充分了解各个剧种的艺术特色,深入学习戏曲艺术知识。如今,“戏聚星期六”已然成为戏剧的盛会,成为学习、了解戏剧知识的殿堂,成为观戏剧大师表演、赏戏剧名曲的殿堂。
文化精品 惠及全民
新世纪以来,深圳陆续推出了许多公益文化活动,“戏聚星期六”虽然是后起之秀,但后来居上,不仅享誉鹏城,在京津、珠三角、西北等地区都有一定知名度。
由于主办方的大力支持、承办方的精心策划,“戏聚星期六”呈献给观众的,是一件件近乎完美的作品。截至2010年8月,“戏聚星期六”已举办60余场演出,观众达3万多人,成为深圳市家喻户晓的戏曲文化品牌。不少市民在网站上留言,表达自己的感激与赞叹之情,为能在深圳这样一个移民城市找到心灵的归宿欣喜不已。
为了使“戏聚星期六”真正成为深圳市民享有的一项文化福利,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戏聚星期六”的活动中来,承办方深圳市骏辰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又开设了“戏聚星期六”网站,以便及时发布最新的信息,并将现场节目录制上传到网站,扩大受众面;同时,开通了网上订票系统,市民只要登陆“戏聚星期六”的官方网站登记个人信息,就能在活动开始前到剧场领票入场,大大地方便了市民。
突出一个“聚”字,把戏曲“绝活”都聚集起来,是“戏聚星期六”的特色之一。比如楚剧和晋剧的翅帽功、川剧的“变脸”、京剧的“水袖功”等等,让观众既看热闹又看门道,通过有意识的策划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文化和戏曲知识,领悟道德和美学的张力。
戏曲传承 任重道远
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摧残,戏曲艺术也由原来的大众艺术逐渐成为少数人的爱好,这种窘迫的状态犹如被破坏的文化生态,急需理性地涵养与扶持。因此,扶持传统戏曲艺术、普及戏曲文化,实际上是修复社会文化生态的一个重要措施。
“戏聚星期六”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目标,将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公益戏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戏曲观众,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构建自己的文化家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甚至有人认为,“戏聚星期六”如果坚持下去,可将深圳培育成中国继京津、上海之后的第三个戏曲中心。
一个建市不过三十几年的城市,一个文化基础薄弱、文化发展历史短暂的城市,要成为“戏曲中心”这个提法似乎言过其实。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之力可以做到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活动、一个城市可以完成的。珍藏戏曲经典、提升戏曲艺术、创新戏曲文化,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责任,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深圳能不能成为戏曲中心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执著、专注于戏曲传承。
深圳,一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一个以创新为己任的城市,一个敢于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城市,一座在经济与文化建设方面不断书写奇迹的城市;深圳,拥有具有哲人思维的政府,具有独特创意策划精神的企业及企业家,具有戏曲艺术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具有热爱戏曲、热爱传统文化的戏迷观众。“戏聚星期六”会用它不一样的方式,在这个南国的舞台上,演绎出生旦净末丑的精彩!
京剧的字正腔圆,昆曲的清丽柔婉,评剧的通俗易懂,梆子的高亢激越……在“戏聚星期六”这个舞台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日前,首届梅花奖获得者、叶派名家叶少兰,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戏聚星期六”的策划人、深圳市骏辰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夏运华,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建阳,以及几位深圳市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市民心声
记者:参加“戏聚星期六”有什么感受?
市民黄小姐:在这里不仅可以看戏,学习了解戏曲知识,还能从中学习到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向善、向美。
市民陈先生:深圳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外乡人,“戏聚星期六”让我们在这里重温“家”的味道,同时也为我们年轻戏迷提供了一个看戏、学戏、深入了解戏曲艺术的平台。
市民董女士:作为一个铁杆戏迷,这个活动我非常喜欢。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那一场,对京剧表演有赞扬也有批判,非常公正客观,让我这个老戏迷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同时,我希望深圳能将这种公益性的高质量戏剧活动一直做下去。
嘉宾感言
记者:“戏聚星期六”这种运作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什么借鉴意义?
叶少兰:“戏聚星期六”通过立体化的表演,营造活跃的剧场气氛,让观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效果非常理想。同时,通过提问等互动环节,我们也能了解观众的需求,对戏曲的创新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戏聚星期六”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参与,反映了深圳市民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支持与热爱,让我很感动。人们只有在接触、了解之后,才会喜爱,所以“戏聚星期六”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从另一个侧面宣传、普及戏剧,它在戏剧的继承、发展、宣传、普及、提高与创新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孙重亮:这个活动办得很好,非常有意义。首先,通过介绍、推广各地的传统戏曲,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借鉴意义;其次,有助于提升深圳的文化形象;同时,像骏辰公司这样参与文化传播工作,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其他的文化企业具有示范作用。
目前,由于年轻观众的缺失,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不容乐观。拥有青年才能拥有未来,上海京剧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如公益活动“京剧走向青年”、业余艺校等,多层次、宽领域地拓展年轻观众。在深圳,“戏聚星期六”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的参与,让我们看到了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希望。
组织者的理想
记者:作为这个文化品牌的缔造者,对“戏聚星期六”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构想?
夏运华:“戏聚星期六”将秉承最初的策划理念,让戏曲的种子在深圳这块热土播撒开来。在表演形式上,将更加强调互动性、生动性,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在内容的安排上,将由横向转为纵向,更加细化、深入,构建深圳市民的戏曲文化大讲堂;在宣传方式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及时、便捷的信息传播功能。
李建阳: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在专业团体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满足市民对戏剧多样化的需求?文化项目如何运作?由此创办“戏聚星期六”。
“戏聚星期六”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引入市场选择、市场评判标准和市场化运作的组织模式;建立链接社会资源的机制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建设的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骏辰公司作为独立的市场化主体,有很强的策划能力,热爱戏曲艺术,并且在戏曲界有很多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认同政府的文化事业发展目标。文化基金扶持它参与文化事业,这也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契合文化基金带动社会投资的功能。
未来“戏聚星期六”仍然围绕构建戏曲文化大讲堂和构筑发展研究平台,加强系统性建设和注重创新性,即关注每个曲种最新的发展方向以及我们活动本身的形式和表演的创新,进一步发挥这个平台促进传统戏曲艺术创新、传承上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