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大讲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歌剧的魅力
歌唱,无限想象空间
图片新闻
意大利歌剧迷,只为咏叹调
重唱,和谐之美
有歌剧,才是“国际化大都市”




 中国文化报 >  2010-09-2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歌剧的魅力

    主讲人:张国勇

    歌剧被称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集中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所以歌剧制作复杂、成本巨大,但它的表现力也最丰富。歌剧以它的艺术魅力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往更高层次提升。

    歌剧在西方要追溯到古希腊的戏剧,它一开始只是带有现代话剧的表演形式,只有语言、台词和一点表演。但是随着人们的欣赏和表演水平不断提高,最后又加入了动作、舞蹈和歌唱。随着歌剧的慢慢演变,大约到了400年前,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就正式有了第一部与现代歌剧表演形式相符的歌剧。

    歌剧在中国要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那时上海有一个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其中很多音乐家来自白俄,也有很多犹太人。那时乐队很小,他们在很小的剧场里用比较简单的表现手法演过《茶花女》、《卡门》这样的西洋经典歌剧。

    但是之后,我们的交响乐事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得到延续的发展。中国的原创歌剧,也就是中国民族题材的歌剧,比如《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等是在解放前,在延安的解放区,为了丰富人民的生活、鼓舞战士的斗争精神写成的。这些歌剧可以看做是中国原创歌剧的摇篮。歌剧真正在中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30年。当我们认识到文化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歌剧才正式被放到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层面上。

    当分析我们的原创歌剧时,无论是歌剧专家,还是普通的听众,都普遍认为歌剧没有一段像《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这样能够流传百世、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作品,似乎这就成了中国现代原创歌剧的瓶颈。这要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作曲家在写歌剧时,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听众,他绝对不能作茧自缚,不能束之高阁,自娱自乐。即使作曲家自身用了很多现代创作技法,非常激动,但是听众听了就是云里雾里,无法理解,这是不可取的。作曲家在写歌剧的时候,要考虑到他的歌剧能不能被人接受,如果不能被接受,那只能是一堆音符。从另一个角度讲,为什么现在歌剧创作这么难,因为这个世界太精彩、太丰富了。前不久,我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一次世界歌剧院高峰论坛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交响乐、歌剧创作的生态环境很差。人们一般理解“生态环境”只是指空气污染、河流发臭等等,其实我们的文化市场、文化创作的生态环境也很差。我们演歌剧很不容易,前有超女堵截,后有快男追赶。艺术、文化永远要引领着观众、听众和读者往前走,而不是观众喜欢什么,就演什么。

    不同的民族,无论是在亚洲、欧洲,或是非洲,即使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不一样,但是人类对高雅文化的追求,这一点是共通的。全世界的歌剧制作都是赔钱的,全世界的芭蕾舞、交响曲没有一个团是赚钱的。但它们永远都在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往前走。在一次世界著名歌剧院歌剧论坛上,我曾经说,一个民族的人民如果不崇尚舞台表演艺术,不热衷于静静地坐在剧场欣赏音乐、歌剧、芭蕾舞,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