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9月中旬,作为台湾陕西周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大亮点,大型乐舞诗《大唐赋》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大会堂赢得满堂彩;第八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上,《大秦帝国》、《大秦岭》分获优秀电视剧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在5月份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分获文华大奖特别奖、文华优秀剧目奖……
与此同时,“影视陕军”频频发力。继《大秦岭》元旦登陆央视,4月份,电视剧《张小五的春天》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史诗延安》于“七一”前夕在央视以亚洲版、欧洲版、美洲版3个版本同时播出……
2010年,陕西文艺创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捷报频传。而在这些作品的背后,都能发现一个“推手”: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专项扶持资金。
扶持资金“输血”立竿见影
2007年6月,陕西省出台了《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其核心是:每年从省级财政拿出3000万元,采取无偿资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后期奖励等方式,集中支持重大文化项目。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表示,精品生产是带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创造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
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齐雅丽介绍,该专项资金涵盖戏曲、杂技、影视、文学创作等门类,实行逐级申报制和招标制。对列入资助范围的项目,每年分两次下达资金预算,按项目进度拨付资金,以解一些项目“等米下锅”的窘境。
专项资金的设立,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7年确定了首批8个项目予以扶持。其中,电视连续剧《西安事变》2007年12月播出后,获得广泛好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大型原创乐舞音诗《大唐赋》和大型原创杂技主题晚会《汉唐百戏》三部舞台作品顺利推出,并在2008年举行的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上,从40多台剧节目中脱颖而出。
提到专项扶持资金的作用,陕西省杂技团团长贾云鹏有很多感慨。当初他们在编排杂技新作《汉唐百戏》时,一度因资金紧张而面临“下马”,正是有了资助,才使这台剧目顺利诞生。2009年10月,该剧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剧目,在北京天桥剧场成功演出。目前,该团以《汉唐百戏》和“仿唐乐舞”为基础,编排了《汉唐乐舞》,在西安一大型酒店驻场演出,顺利走上市场之路。
据了解,陕西在设立重大文化精品专项扶持资金的3年时间里,共评定扶持三批重大文化精品项目36个。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充分调动创作热情,有关方面还决定,从第四批开始,转变资助扶持方式,成熟一个扶持一个。
影视热播掀“陕西文化热”
陕西省广电局局长任贤良认为,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就是要让这些有底蕴的文化释放出生产力。
2009年初,陕西省确定了文化产业“重点在影视,突破在动漫,创新在戏剧”的发展思路。从2009年5月起,电视连续剧《保卫延安》、《大秦岭》、《望长安》、《关中枪声》、《法门寺》、《张小五的春天》、《史诗延安》、《大明宫》等作品在央视热播;电影《纺织姑娘》获蒙特利尔大奖;《大秦帝国》在陕西、东南、河北、河南卫视同时开播……这些影视剧在全国观众中掀起“陕西文化热”,有效地提升了陕西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专项资金扶持引导作用因此凸显。2009年,陕西用于影视作品、重点电视剧及广播剧的扶持资金达到930万元。
精品,带来的是丰厚的市场回报。《保卫延安》在央视播出后,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张小五的春天》二轮版权卖出每集51万元的高价,《大秦帝国》首轮播出就开始盈利……
每年100万元资助文艺创作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斌认为,设立文艺创作资助政策,对中青年作家的培养具有很大作用。
2008年底,《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资助办法》出台。该办法规定:每年至少拿出100万元对全省文艺创作进行专项资助,资助范围包括本省文艺创作人员创作或外省创作人员以陕西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舞台剧本。
首批17部作品获得的资助金额从2万元到5万元不等,实行三种资助方式:第一种是先期拨付,即先拨付一定数额的资助金,待作品全部完成并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剩余部分;第二种是结项拨付,待作品全部完成并验收合格后,一次性拨付资助金;第三种是以奖代资,作品全部完成并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
作家吴克敬说:“我的《初婚》能入选资助项目,让我觉得特别光荣。其实对作家而言,即使没有资助,也会写下去的。有了资助,是一种鼓励,也是促进。我们要无愧于这笔资助金。”作家张金平说:“剧作家写剧本总有担忧,比如写主旋律题材担心会得不到制片方青睐,从而变成‘白劳动’。有了专项资金资助之后,可以更专注于剧本创作。”
据介绍,首批获资助的作品大多已经完成。其中《清风碑》等影视剧本已经进入投拍阶段。名列第二批资助项目名单的根据贾平凹《秦腔》改编的同名大型秦腔现代戏,已经在日前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登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