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卓 单 丹
前段时间,《甜蜜蜜》及《翠花》在江西南昌刮起了一阵“话剧风”,但这阵风似乎只是一阵风,风过之后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话剧之于南昌市民,仍然有一种疏离感。现在,有人愿意在南昌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次以驻场形式长期培育南昌话剧市场,驻场话剧第一幕已经在南昌上演。
剧情:签约一年,每月一剧
南昌驻场话剧“第一幕”由大隐院线和江西省话剧中心联合“出演”。大隐院线所在公司已经与江西省话剧中心签订了1年场地租用合同。从今年9月到明年9月,大隐院线每月定期在南昌演出话剧5场左右,省话剧中心把其能容纳610人的剧场租给他们。
大隐院线所在公司为什么会看重南昌这块市场?该公司负责宣传推广的工作人员小何说:“肯定不是想当然说来就来了。”在大隐院线正式进驻南昌之前,其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进行过市场考察:“我们发现,虽然南昌也偶有商业话剧演出,但大部分南昌市民对话剧这一艺术形式仍然接触不多,有距离感。大隐院线希望能让更多的南昌观众走进剧院,充分体验话剧的独特魅力。当然,南昌近几年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也是我们看好这个市场的原因。”
在江西省话剧中心看来,这显然是一次双赢合作。江西省话剧中心负责剧场工作的王经理毫不犹豫地说:“我们把场地租给他们,不仅能获得经济效益,还能让更多市民走进我们的剧院,提高我们的知名度。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上的一次尝试。”
就这样,大隐院线来了。9月14日至18日,由大隐院线引进的话剧《开心麻花之江湖学院》在江西省话剧中心经典剧院上演。该剧设计了大量笑料和包袱,幽默的形式,通俗易懂的情节,让观众轻松地从头笑到尾。
观众: 从无到有,是件好事
以驻场形式在南昌推广话剧,效果好不好得由南昌市民说了算。9月17日晚上演出的上座率有七到八成。“因为是周末,看的人比前几场要多。”小何说。
在当晚的观众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北京文华培训学校南昌培训部的蔡老师,她带了30名学生购买了50元的学生票前来看戏。蔡老师表示,这些孩子都是在接受艺术培训的高中生,他们的目标就是进入北影、中戏等知名艺术院校深造:“所以我就带他们来观摩学习。这些演员都是科班出身,在演技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同时,蔡老师也坦言,在南昌,能看到这种话剧的机会的确不多。当蔡老师得知南昌已经成为大隐院线话剧的固定演出地时,她也直言不讳:“可能开始比较困难,但我始终认为院线话剧在南昌从无到有,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演出结束后,60岁的王阿姨说,儿子给了他两张票,于是他就和老伴一起来了:“作为一名‘老南昌’,我还是第一次来看话剧,挺新鲜的。”问到对当晚话剧的评价,王阿姨说:“气氛蛮好,但是我们年纪大的人还是喜欢看节奏慢一点的话剧,如果以后有合适的,价格又不贵的话,我们也还是会考虑的。”
续集:将引进不同剧种
南昌驻场话剧“第一幕”已经拉开,接下来会怎么“演”?小何说,他们今后每个月都会引进一部话剧来南昌演出,剧种也会精心挑选。这一次他们给南昌观众带来的是轻松搞笑的《开心麻花之江湖学院》,下个月可能会引进十分应景的儿童剧《海宝》,让南昌的孩子们也能感受话剧带来的魅力。未来他们还可能引进《红玫瑰与白玫瑰》这种爱情题材话剧。总之,他们会尽量使剧种多元化,让各个年龄层的南昌观众都能与话剧“亲密接触”。
小何还透露,他们将来在票价上可能还会有所调整:“这一次我们票价是按照一线城市的消费水平来定的,如果要打开南昌市场,应该会推出一些优惠措施。”同时,宣传不够也是大隐院线面临的一个问题,将来他们还打算多跟南昌本地媒体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声音:市场如何待检验
在南昌“首开先河”是肯定的。大隐院线进驻之前,南昌市场化运作的话剧演出本身就很少,以驻场形式上演话剧更是从未有过。而如今这种定期的小剧场话剧演出的问世,不仅使南昌市民每月都有接触话剧的机会,更为南昌演出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江西省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也表示认可:“我们很支持,省内的戏剧团体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好的剧本和好的营销队伍。他们的这种合作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使资源得到共享。”
但是正如大隐院线工作人员所说,他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南昌这个市场能否成功培育起来,南昌市民能否真正接受这种文化形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当问及刚刚结束的5场演出是否收回了成本,工作人员不愿告知具体数据,但他坦言一开始做,肯定不可能马上就获得收益。
令人担忧的还有另一个问题,这种以驻场形式推广的小剧场话剧做的是市场,在这种商业化运作模式下,显然谁也不愿长期做赔本买卖。如何把握好雅与俗、文与商之间的平衡值得思考。江西省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表示,他们也会密切关注,加强引导。
小何也表态说,他们坚持做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普通人爱看,看得懂的话剧;创作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话剧;做大剧、正剧,但绝不曲高和寡,他们的目标就是为南昌观众持续带来目前国内最具口碑的话剧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