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博物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53字铭文银盘:中唐贡奉之风可见一斑
博物馆建设的“轻”与“重”
上海自然博物馆获赠“亿岁恐龙”
黑龙江邮政博物馆再现雪原邮驿
图片新闻
神秘的马王堆T形帛画
关于徕卡的那些事儿




 中国文化报 >  2010-09-29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徕卡的那些事儿

    参观者在认真观赏橱窗内的相机

    本报记者  吕天璐  朱永安

    9月25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的“巅峰境界——走近徕卡”文化大展对于不懂摄影的人而言,再热闹也看不出个门道;但对于懂点儿摄影技术的人来说,则是一次难得的与大师亲密接触的机会,是对工业艺术和影像历史的一次膜拜。

    徕卡一直被冠以照相机里的“劳斯莱斯”的美誉,在数码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徕卡作为传统影像的“遗老”似乎正逐渐成为奢侈品而非摄影工具。但徕卡的本质仍是一种摄影工具,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徕卡一直是许多摄影师手中的利器,而非炫耀的饰品。

    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勒松说:“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徕卡,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在大师的指引下,拥有一架徕卡相机曾经是无数摄影人的梦想。

    记者与徕卡相识于十几年前,当时一个小有名气的山西摄影家跑到北京来取他的新相机,他得意地炫耀说:“我的新相机!猜猜多少钱?”记者大大咧咧地回答“几千块吧。”此人顿时一脸郁闷地抗议道:“我这个可是徕卡,3万块呢!”这是笔者对于徕卡的第一个印象。而此后,在布勒松的忠实门徒马克·吕布中国摄影展上,记者看到了一个法国摄影家眼中30年来中国的变化。那独特的视角、对人性的体察以及细腻的画面处理,令观者无不印象深刻。马克·吕布是个矮个子的小老头,而他用的就是徕卡。

    此次“巅峰境界——走近徕卡”文化大展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徕卡历史展。展览通过300余件(套)实物及20余幅由徕卡公司提供的珍贵历史照片,展现了徕卡诞生至今近100年的发展历史。

    35mm相机的发明

    很多人不知道小型便携式袖珍相机是在100年前,由徕茨工厂的技师奥斯卡·巴纳克发明的。当时的照相机体积庞大笨重,没有放大技术,而且大多是用木头制作的,需要多大照片,就要用多大的底片。奥斯卡·巴纳克个小体弱,作为一个户外摄影爱好者,他无法忍受背着沉重的大相机出去照相,于是萌生了做一个小巧、袖珍相机的想法。然后通过放大技术,获得高质量的照片。

    出于这样的想法,1913年,巴纳克制作了第一个原型机。透过试验证实,用一个小的35mm胶片,也就是24mm×36mm胶片,将其放大,是能够拿到一张满意的、高质量的照片的。如此一来,照相机就可以做得可以随身携带。这对户外和新闻摄影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直到1923年,徕茨才用手工做了31台样品相机。因为没有型号,后来取了一个名字叫徕卡0,或者叫0系列。这31台样品机被送到新闻记者手中进行了试验,反响非常好。然而,是否要生产这样一个小相机,绝大多数徕茨公司的董事们却抱着保守的观念,坚决反对。董事会就此争吵了很长时间之后,徕茨二世决定承担风险,生产这种相机。徕茨(Leitz)将名字前面的3个字母和英文照相机(Camera)的前两个字母结合,定下了相机的品牌叫“徕卡”(Leica)。1925年4月的莱比锡国际贸易会上,徕卡35mm袖珍相机正式诞生。

    徕卡35mm相机在世界相机收藏领域居于首位。原因就在于,正是徕卡制定了35mm画幅的黄金定律。即使到了今天的数码时代,这个定律一直没有改变。

    叶又新的收藏

    此次展览的策划人之一叶又新是蜚声国际的3位徕卡大师之一,也是当中唯一的华人。而他与徕卡的渊源则来自于童年的记忆。“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叶又新闲来无事从父亲姜达权的书房搬出来许多旧画报和杂志翻看。一天,他找出一本1958年的《旅行家》杂志,看到一篇纪实体报告文学,记录的是1950年代初期姜达权担任三峡工程顾问工程师时陪周恩来总理视察三峡坝址的故事。这篇报道不光文字优美流畅,还配发了生动的照片。卧病在床的姜达权让叶又新从被抄家后凌乱不堪的书房中找到仅存的残缺相册和底片夹,竭力平复心绪给几个孩子讲述了每幅照片背后的故事。突然,叶又新问父亲:“拍照用的相机呢?”一屡兴奋和无奈交织的情感从姜达权的眼神中掠过,他说:“那是一架徕卡相机……”这台因工作需要配备给姜达权的徕卡Ⅲc相机在“文革”期间上缴,后来不知所终。

    多年后,叶又新和弟弟姜在新仍然无比清晰地记着父亲的回答。此后,每当被问到为何会收藏徕卡相机,叶又新都会忆及此事。姜达权在临去世前告诉他,自己一生最喜欢的东西之一,就是那架徕卡相机。当时在中国市场上,徕卡相机极难找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叶又新才在北京旧货店里买到了一台陈旧的徕卡Ⅲf。

    到美国后,叶又新对于徕卡的喜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正式加入了美国徕卡历史协会。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他收藏了一整套成系列经典实用徕卡器材,包括相机、镜头及附件等共几百件藏品。

    一次,叶又新的母亲赴美探亲,他在波士顿的家中,将收集到的若干台经典徕卡照相机一字儿排开让母亲辨认:当年陪伴父亲遍历祖国壮美山川、记录无数重大事件的照相机,究竟是哪一架呢?他的母亲细细看过,毫不犹豫地指了出来——那是一架徕卡=3\ROMAN Ⅲc。

    叶又新表示,在中国,从摄影爱好者到专业人士,徕卡的发烧友也越来越多。到底徕卡好在哪儿?一位徕卡玩家如此评论:这不仅仅是流畅的操作和对世界一流镜头的体验,那种一如既往的“徕卡感”,那种在当下捕捉瞬间的欲望,就是这台相机能够带给人们的全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