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屈 菡
“我们团成立只有3年,没有名气,您愿意承担风险,推荐我们的新剧目去国外演出吗?”面对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芭蕾舞剧院舞团总监李莹的提问,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总裁潘传顺这样回答:“团队的历史是否悠久并不关键,重要的是节目的品质。”
这是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现场,演出商和剧团进行的面对面商谈。记者了解到,为期3天的交易会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文化机构参加,目前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00多项。
寻求“走出去”的桥梁
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芭蕾舞剧院只有25名演员。今年初,他们创排了首部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在台湾高雄成功首演。“这是一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充满时代气息,精致而巧妙。”从美国回国创业的李莹充满自信地说。但是,在推广这个剧目时,他们却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因为不是名团名剧,一些大型剧院并不买账。李莹说:“这也可以理解,他们花钱买节目,肯定要考虑效果和收益,因此会优先选择成熟的剧目。”
“我相信剧目的定位,但难的是找不到推广出去的途径。”李莹说。她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剧院的负责人,这次演出交易会却给她提供了推介剧目的平台。不仅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对该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广州凯得文化娱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兴龙也邀请他们去广东演出。
在展厅入口处,甘肃省歌舞剧院的《丝路花雨》海报很是抢眼,引来了不少演出机构的关注。舞剧《丝路花雨》创编于1979年。2008年,剧院对节目进行了全新编排,增强了观赏性与可看性,但是始终得不到国外演出商的邀请。甘肃省歌舞剧院的周嘉明说:“以前出国交流演出,多半是由别人来安排,我们自己缺乏对相关演出信息的了解,对于如何打开海外市场完全是两眼一抹黑。”这次是《丝路花雨》第一次参加演出交易会,表现出了剧院打开国外演出市场的决心。“我们目前正在进行节目的缩编,把原来110人的演出队伍缩减到70人,因为小规模的团队更容易让国外的演出商接受。”周嘉明说。
“我们团是国家唯一的新疆木卡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至今已经有22年的历史。您看过演出就会知道演员的表演是多么专业,而且我们的演出方式非常灵活,可以根据晚会的需求调整节目时间和规模,您就是需要一位演员,我们也可以签约。”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的李宁这样向演出公司介绍剧团。“我们要做的就是传达信息,让更多的演出商了解剧团和节目。一旦他们有相应的需求,就会主动联系我们。”李宁说。事实上,在本届交易会上,新疆木卡姆、内蒙古原生态音乐等少数民族歌舞节目凭借鲜明的艺术特色受到演出商的青睐,成为一大亮点。
探索进入中国通道
在演出交易会现场,记者看到了美国的气球表演、捷克的童声演唱、波兰的民族歌舞、荷兰的探戈以及日韩音乐等。广州舞台表演艺术交流中心理事长曹建平说:“明显感觉今年的国外演出机构多了。”
艺术节组委会演出交易部部长韦芝表示:“国外参展商的增多与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有一定关联,同时,也体现出演出交易的新趋势:中西方演出机构都以同样急迫的心情,盯着对方的演出市场,都希望跨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领域。中国的演出市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前来寻找中国演艺节目和合作机会的外国机构也越来越多。”
加拿大DJ艺术家经纪公司的管亚东是第一次以经纪人的身份参加演交会,她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向中国推广公司代理的音乐人。在交易会的“三分钟推介会”上,她的开场白直截了当:“请问在座的哪位是演出商?哪位对爵士乐、古典乐、中西结合的音乐感兴趣?我们公司的音乐人是目前加拿大舞台上最活跃的,也是多次获得国际演出大奖的,如果您感兴趣,那咱们可以在会后坐下来谈一谈。”(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