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青岛记者 毛公强 通讯员 孙永传
山东省莱西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中,坚持“以发展促保护,以效益促传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悉,莱西市已经完成了非遗“一室、一厅、一书、一库”建设。这一建设包括建立收集了砖雕、石刻、刺绣、草编等100多件实物的非遗展厅,实现了40余万字数据库信息录入,出版了100万字的莱西历史文化概览系列图书等。莱西还公布了两批6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有6个项目被列入青岛市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莱西秧歌” 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在这一背景下,莱西从建设经济文化强市高度出发,把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有机结合,实现了非遗项目保护与文化经济发展的协调。
“五湖联动”打造文博旅游产业链。莱西水网密集,沿河流域的秦始皇与黄土台、钓鱼台与姜子牙、望城观与刘海蟾、韶存庄韶乐遗址、刘墉驻足刘家都、胶东第一个基层党支部旧址保驾山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莱西为此设计了莱西湖、月湖、江山湖、青山湖、龙泉湖“五湖联动”生态文博旅游品牌,推出江山湖湿地、崔子范美术馆、月湖公园、水沟头民俗博物馆、人民广场、莱西湖生态休闲区、大青山旅游线路,以自然生态、水上运动、休闲娱乐、渔风渔俗、民俗文化为载体,打造“湖滨城市、文博旅游”品牌。其中,莱西湖生态休闲区经过软硬件改造,成功进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行列,融入了青岛市大旅游圈,并进入山东省首批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行列。2009年接待游客4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
民俗博物馆加热书画古玩市场。莱西水集二村收集民俗实物建设了胶东民俗博物馆,并投入1280万元建设了3万多平方米的水沟头文化市场。文化市场聚集了泥塑、饽饽磕子、工艺葫芦等大量非遗项目,每逢阴历五、十举办古玩大集,带动形成了以文化服务中心、影视文化中心等为主的文化产业带。该区域现有各类文化经营业户117家,成为半岛地区知名的艺术品交流中心。
打造“戏曲之乡”品牌。专家对当地出土的西汉大提线木偶、肖家庄战国墓石磬和韶存庄古韶乐进行研究后,初步确定莱西是中国古戏曲古音乐发源地之一。该市戏曲基础浓厚,吕剧和柳腔专业剧团、民间剧团较多。除吕剧团外,全市经文化局授牌的戏迷俱乐部达91家,并连续成功举办六届戏迷票友大赛和戏迷节活动。今年以来,莱西共开设京胡、坠琴演奏和戏曲演唱培训班100多个班次,数千人次参加了学习。据统计,近3年来,莱西销售戏曲光盘10万多张,销售坠琴1000多把,全市坠琴手总量超过3000名。在第20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上,该市的木偶戏首次参加了啤酒节艺术巡游,受到关注。新创历史大戏《左懋第》的首演成功,则在山东戏曲界引起轰动。
葫芦宝地保护开发文化遗产。莱西的彩绘、镂刻、变形等工艺葫芦经过自明朝以来400多年的积累发展,于2006年被列入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莱西市的葫芦年产量300万个,有葫芦加工点20多个,从业人员600人,年加工葫芦丝原料、民俗风情彩绘葫芦、烙画、雕刻葫芦600万个,产业规模达2300多万元。在2008年举办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上,莱西的10件雕刻工艺葫芦入选参展,并被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此外,该市还鼓励日庄火烧、院上烤鸡、前寨米酒等非遗项目参评“莱西名菜”“莱西名吃”,并积极培育非遗传承人,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