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34岁成为国家一级演员,2005年入选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今年5月又喜获首次单独评选的文华表演奖……众多荣誉并没有让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秦腔剧团团长柳萍飘飘然。“获奖对我来说不只是荣誉,更多的还是压力。但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这么多年的努力能得到肯定,我感到很高兴。”
回忆起30多年的从艺之路,柳萍最庆幸的就是与秦腔结缘。“当时父母反对我进戏校,但我还是执意选择了这个行业。”正是这种认定目标决不放弃的性格,让柳萍成功塑造出《铁牌关》中的杨七娘、《杨延归》中的碧莲公主、《赵氏孤儿》中的公主、《游西湖》中的李慧娘、《无底洞》中的玉鼠、《秦王李世民》中的秀芝、《宝莲灯》中的三圣母等一系列舞台形象,获得了专家的好评和观众的喜爱。
“秦腔作为地方戏,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基层群众。我们团每年演出200余场,其中下乡演出占到八成。我觉得到基层演出才能真正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作为团长,柳萍还是像以前一样坚持带团下乡演出。她说:“虽然我们演出的条件很艰苦,到农村演出只能睡土炕,可是看到广场上人山人海的观众,我们都感到很自豪。”
柳萍认为,作为戏曲演员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如果不是深爱这项事业,改行卖瓜子可能都比当演员挣钱多。”正是怀着对秦腔的满腔热情,柳萍才在得到无数荣誉之后,依然坚守理想、下乡演出。她现在不仅是一名演员,作为一团之长和政协委员,她也在为宁夏以及整个西北地区秦腔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当地的老百姓最爱看传统戏,但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怎样融入现代元素,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柳萍说。
“在宁夏最有市场的还是秦腔。”柳萍说,“但目前西北地区的农民还不富裕,很多人连10块钱的票也买不起,虽然我们剧团每年能演200场,但全区的乡镇我们连一半都转不到。”柳萍建议,在秦腔市场还不成熟的时候,政府应予以一定的扶持,让老百姓都能看上戏。
本报实习记者 王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