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昌
国庆节期间,笔者接连收看了几场央视相声大赛的节目,颇有感触。本届大赛涌现出不少新面孔,给相声舞台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80后”“90后”演员占了大多数。他们的表演虽稍显青涩稚嫩,但功力、才气和舞台表现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本届大赛的参赛作品既缺少像姜昆《如此照相》、侯耀文《财迷丈人》、牛群《巧立名目》那样的讽刺性佳作,也少有像马季《友谊颂》、师胜杰《小鞋匠奇遇》那样的歌颂性名篇,难以让观众为之眼前一亮。笔者认为,参赛作品的不足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题材狭窄。很多作品围绕恋爱、婚姻、家庭说事儿,视野不够开阔,内容更显单薄、平淡。二是立意肤浅,看不出生活的启迪和思想的火花。即使是比较受到好评的现实题材作品《父与子》、《手机》、《大喇叭》等,立意仍然缺少新意。三是构思雷同。如《移植》、《串调》、《明星梦》、《音乐门》等作品的构思,就有“不约而同”的感觉,尤其是作品的结构方式上,程式化的痕迹非常明显。四是“包袱”陈旧。除了《幸福童年》等作品直接从网上“扒”下来的“包袱”了无新意之外,很多演员还在用“模仿”抖“包袱”,特别是模仿杨坤唱歌的段子,虽然此前已被用过多次,但这次大赛至少在不同演员、不同节目中重复了3次以上。五是缺乏原创。多个参赛作品可谓是“生吞活剥”传统段子的转基因相声,仅仅满足于新瓶装旧酒,没有时代特色,缺乏生活气息。
以原创作品《父子情》引人注目的王冬冬认为,一个10分的相声作品,创作占6分,表演占4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真正好的相声演员和好的创作不单单是传承,如果只是单纯把老的东西打散了重组,那和抄袭无异。”此言极是。没有真正来源于生活的创新的好作品,无论多么优秀的演员,仅靠大喊大叫大吵大闹,出点洋相,讨点掌声,虽然可以引来哄堂大笑,却很难找回相声艺术那份应有的尊严和魅力。
好的相声作品应该反映现实、干预生活,既要好玩、可乐,还要做到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相声的繁荣需要对优秀传统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发现、推举新人,但更需要推出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