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采风/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小 傅
在稿纸上行走
老 船
图片新闻
绿叶花瓣烫咸粥
酒 事
马背上的“阳刚气”




 中国文化报 >  2010-11-0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叶花瓣烫咸粥

    高国镜

    每每在饭店吃饭,服务员往往会端上一种面食来,报名为疙瘩汤。这粥一样的东西我总是让给别人,倒也不是自己风格高,而是对那一碗粘糊糊的面糊糊或面疙瘩,没有什么食欲。此时我倒是常常想起类似于疙瘩汤的一种小吃来,老家人管那叫烫咸粥。想来,那充满京西风味的烫咸粥,我已经有几十年没吃过了,但那烫咸粥时时让我回味无穷。

    我刚学会吃饭,恰好是大跃进的年代,那时爷爷是村食堂的火头军,姥姥是幼儿园的孩子王,记忆里吃食还是蛮充足的。渐渐地就走入一段缺粮缺吃的岁月了,但那时我没有挨过饿。没挨过饿是因为有我姥姥,有姥姥的烫咸粥填充我的肚肠,让我得到了还算充足的营养。那时我大尾巴似的,总跟随着姥姥。姥姥这个小脚老太太,却有着一双能干的、巧妙的大手,更有着一副菩萨般的慈善心肠。姥姥总怕我的肚子亏着,那年头谁家的粮食也不是那么富余,姥姥就变着法地让我这个外孙狗能吃饱。记忆中我吃得最多的姥姥的饭,还得算烫咸粥了。

    姥姥做的烫咸粥,材料很随意,似乎都是顺手拈来的,主料不过是一碗剩粥剩饭,小米饭、小米粥、玉米粥都可以,其次是面疙瘩,还不一定是白面疙瘩,多一半是玉米面拌成的面疙瘩。把水烧开,把饭打进去,弄点棒子面那么一摇,就摇成了面疙瘩,随之就倒进沸腾的锅里了。画龙点睛之笔在后头,就看你搁什么菜了。擦点土豆丝,擦点胡萝卜丝,丢点萝卜缨、小白菜,这东西都不新鲜。新鲜在一个野味上。刚才说过,姥姥最善于用花瓣和绿叶烫咸粥。那花也好叶也好,来之似乎很轻易,就是顺手牵羊的事。老家出门就是山,山地里不缺乏野花野草的,从开春到入冬,四处都可以采到花瓣和绿叶。想来,姥姥的烫咸粥,主料往往是一样的,辅料却花样繁多,很少有重复的。

    刚开春的时候,那山坡上开得最盛的花,就是一种叫做“年年挂”的花了。这花的学名至今我也没弄明白,但这“年年挂”却是故乡一道最耀眼的风景了。这花浑身都是宝,它的茎杆儿用斧子一砸,就是故乡人用的所谓火把亮,用于引火用的。它的花开得密密麻麻,金光灿烂的,那花摘下来可以直接吃,甜味香味俱备;这花若变成角儿,还可以吃。每当初春,我和姥姥摘来满篮子的“年年挂”,烫咸粥的时候撒上几把,那粥就金灿灿的,透着格外的清香,吃几碗都没饱。还有一种花,山丹花,也是可以入粥的。把咸粥烫好了,再把洗净的山丹花瓣撒到粥浮头,红艳艳的山丹花瓣掺和在粥里,就让人食欲大振了。此外,槐花也是姥姥烫咸粥的材料。那雪白的槐花放进粥里,那粥就洋溢着蜜的香甜。到了夏天和秋天,常用的花就是南瓜花了。我和姥姥把不结南瓜的空花掐回去,洗干净后,待把咸粥烫好了,把南瓜花撇进锅里,稍微一搅和,这粥就可以吃了。那南瓜花不再像喇叭,但依旧是鲜灵灵的,黄得可爱,薄得透明,柔得清爽,吃起来真叫滑溜爽口。如果一边望着正在南瓜花上鸣叫的大绿蝈蝈,一边吃那南瓜花粥,就颇有一番诗意了。至于我淘气,偷偷往粥里丢几朵刺玫瑰、野丁香、菊花什么的,姥姥就会把那花朵用筷子夹出去,说那花香是香,却是异香,胰子味,是不能往粥里搁的。

    想想,我得吃过有上百种的花粥。

    花瓣粥很香,绿叶绿菜的粥也很爽口。姥姥要是活着,开个烫咸粥店,去喝粥的人恐怕得成千上万。姥姥都离开人世四十余年了,想来她当时不懂得什么养生学、营养学,也未必知道什么叫美食,什么叫绿色食品,可回想起她的烫咸粥来,那绝对是绿色食品。姥姥太知道绿叶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了。姥姥用不计其数的咸粥养育了我,哪一碗烫咸粥里没有一片片绿叶呀。山里有太多的绿叶,粥里也有太多的绿叶。老鸹嘴、苦麻花、猪耳朵片、羊耳朵片、马齿苋、人情菜、山蔓菁、扎根菜、木兰芽、杨叶、柳芽、杏叶、椴叶、榆钱儿……都是可以漂浮在烫咸粥里,都是可以充饥的。如果往那粥里切点小蒜,切点山葱、切点香椿芽、韭菜、苏子叶之类,那粥就更提味、喷香了。最不可忽视的一笔,那烫咸粥的味道鲜美,杏仁油功不可没。要说这烫咸粥,不能先炝锅,得把粥熬得了,再将一股杏油倒在铁勺子里,搁在火炭上烤欢了,再将辣椒或者花椒、蘑菇干之类放进油里,炸透了,然后刺啦,往粥锅里一倒,油葫芦漂着,这粥的香味就满屋子弥漫开来了。

    在我还差六天就十三岁生日的时候,姥姥永远地离开了人间,她再也不能给我做烫咸粥吃了。但她做的那些烫咸粥,却常常浮现在我眼前,沸腾在我心头;那漂着一片片花瓣、一片片绿叶的烫咸粥里,哪一碗没有隐藏着姥姥的一片心哪?姥姥疼我爱我,但她肯定没有想到能得到我的什么回报——就连我给她写的几篇散文,她非但看不到,肯定也不会想到,外孙会用这种方式报答她。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文化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