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 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改革创造县级剧团“市场神话”
发泄“私愤”
不能损害公众利益
图片新闻
内蒙古专项整治电子游艺娱乐场所
橘子洲摄影节启用低碳评片系统
日本话剧《早安妈妈》低价进校园
第十届道教音乐汇演举办
北京朝阳:多元发展公共文化
专家呼吁:报告文学切莫缺失文学性
天价图书:物有所值还是营销噱头?




 中国文化报 >  2010-11-0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呼吁:报告文学切莫缺失文学性

    本报讯  (记者刘茜)11月6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家赵瑜的报告文学《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首发式暨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由文艺报社、作家出版社、湖北恩施州委、州政府联合主办。与会评论家、作家高度评价了这部历时4年完成的长篇力作,并特别关注当下报告文学创作的艰难及问题,对部分作品缺失文学性提出了批评。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说,近年来很多报告文学作品无形象、语言功力差,作家的文体自觉性不强。中宣部文艺局巡视员梁红鹰说,很多报告文学作家只是满足于对事实和对象的机械描述,作品是大量材料的堆砌,既缺乏思想性又没有文学性。

    与会评论家认为,产生这些弊病的根源有二:一是片面强调“新闻性”。有人把缺乏文学性的记人、记事文章,笼统称为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泛化”了,但独立的文体价值却降低了。二是报告文学作者文学修养不高,不能对已有材料进行文学加工、提炼。

    为此,与会者呼吁,强化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评论家李炳银说,报告文学的特长是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在更加宽阔的背景、更加丰富的事实、更加理性的判断、更加充分的内容基础上的报告。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义勤认为,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应当有思想、有情感,给读者提供不一般的审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