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艺术教育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 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戏曲教育的春天不会远
技术与艺术融合人才领跑大学生就业
图片新闻
58所高校明年在京招艺术特长生
内蒙古乌兰牧骑为首都高校献演
山东潍坊动漫基地举行交流观摩会
吉林大学开设满语班
“婺剧进校园”两年显成效




 中国文化报 >  2010-11-0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戏曲艺术中等教育校长论坛”举办
戏曲教育的春天不会远

    本报记者  汪建根

    由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承办的“全国戏曲艺术中等教育校长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会长王丰,赵景勃、孙毓敏等戏曲教育界知名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30多所艺术院校的校长一起,总结戏曲艺术教育60年来的宝贵办学经验,分析当前中等戏曲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推动戏曲教育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出人出戏出效益

    中等戏曲教育是戏曲艺术教育的基石,支撑起了戏曲艺术不断发展的大厦。“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等戏曲艺术院校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艺术人才。孙毓敏、张学津、朱世慧、于魁智、李胜素、胡锦芳、石小梅、茅威涛、马兰等等活跃在当今戏曲舞台上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他们的戏曲人生都是从这里开始,他们的艺术梦想都是由这里启航。”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教育处处长、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秘书长牛耕夫介绍说。

    如今,无论是中直院团,还是地方各级各类戏曲表演团体,中等戏曲艺术院校的毕业生都成了“挑大梁”的绝对主力。有的院团甚至七八成的人才都来自当地的中等戏曲艺术院校。

    除了人才培养,中等戏曲院校在艺术创作、戏曲普及、对外交流等诸多领域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2008年以来,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打造“娃娃品牌”。他们推出的“娃娃唱戏娃娃看”“京剧新三字经”、京剧《九尾玄狐》等一系列节目,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戏曲院校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实力,而且在人才培养、戏曲普及方面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绩。厦门艺术学校则是依托自身在歌仔戏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台交流,并为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定向培养人才,在对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过去60年来,中等戏曲教育在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景勃说,中国戏曲学院的60年办学历程中,前30年从事的主要是中专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实践,为中国戏曲学院探索集“承古通今、继往开来的办学定位,持中秉正、广采博纳的学术追求,基功求宽、归功于专的教学架构,练方用圆、学演合一的教学程序,因材施教、各有所专的育人理念,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育人方略”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招生就业压力大

    在社会快速转型、文化消费日趋多元的今天,中等戏曲教育也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招生难。近年来,小学学龄人口逐年减少,招生数、在校生数继续减少。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副校长田恩荣表示,这给学校的招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此外,来自影视等专业的竞争,也让戏曲专业招生面临空前挑战。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于峰介绍说,过去,在他们学校,戏曲专业招生可以十选一,而2006年以后,随着生源减少,已经没有选择余地。生源质量下滑严重。

    投入不足,是困扰中等戏曲教育的又一问题。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校长徐超表示,尽管近年来学校的经费有了一定增长,但是,戏曲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是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他们学校,每节课9元的课时费标准,已经8年没有调整过了。由于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受到影响,而这势必会制约办学质量的提高。

    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顾问、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则表示,戏曲青年人才需要在不断的舞台演出实践中成长。如今,一些艺术作品片面追求大制作,舞台无法流动起来,这减少了青年演员的实践机会,不利于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另外,由于社会上片面强调高学历,原本处于舞台表演黄金期的中等戏曲院校毕业生,却去报考高校了,这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

    就业方面,由于国办专业院团经过改革、合并,数量不断减少,这给戏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压力。一位戏曲院校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学校京剧专业的毕业生,除去报考高校继续深造的,能去专业院团实现就业的只有10%左右。

    戏曲教育的春天不会远

    对于戏曲院校未来的发展,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认为,应该乐观看待这个问题。当前,文化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专辟一章,就“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部署。另外,艺术学一级学科提升为学科门类的工作也有了重大进展。而“十一五”时期以来,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投入也迎来了最为集中的时期。包括戏曲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正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

    王丰表示,当前,文化与科技日益融合,科技对于传统艺术正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传统的戏曲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举办是一个创新的典范。5届研究生班,京剧专业的学员无一例外都出自中等戏曲学校。这既凸现了中等戏曲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也预示着中等戏曲教育的创新发展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他相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数量众多的有能力、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校长,戏曲教育的春天一定不会远。

    事实正是如此。近年来,随着文化自觉观的树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各地对于戏曲教育日益重视。江苏、上海、浙江、天津、沈阳、北京等地出台了戏曲专业学生免费招生或者相当于免费招生的经费补贴政策,提高了戏曲教育的吸引力,使一批有志于戏曲艺术传承的青少年选择了戏曲专业,为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