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纪事/副刊
  标题导航
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
营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浓厚氛围
重庆:百场“平价戏”送群众
文化部部署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
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杭州开幕
汶川灾后文物抢救全面开工 预计2011年内完成
图片新闻
文化为“福保传奇”注入活力
民办博物馆界聚集成都论发展




 中国文化报 >  2010-11-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农业福保”到“工业福保”,再到“文化福保”
文化为“福保传奇”注入活力

    本报记者  白  炜   卢毅然    驻云南记者   熊照宇

    有这样一个村庄,70%的村民住在独栋别墅里,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逾1.2万元;这个村庄拥有登上“吉尼斯之最”的大型室内温泉“水上世界”,拥有国内唯一的室内水上大剧场;这个村庄,近年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村办的文化城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个村庄,村党委书记夫妇每年同赴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他们提出设立中国农民文化节的提案和建议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全国性固定的农民文化盛会,“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落户该村……缔造这些传奇的小村庄,就是昆明滇池之畔的“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福保村。

    11月15日,本报记者深入昆明市官渡区六甲乡福保村采访,挖掘创造“福保传奇”的内因,并探寻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福保人的幸福生活

    走进福保村,清风扑面,花木葱茏,滇池畔群鸥飞翔,幢幢成排的别墅展示着村民们的富足。说到现在的好日子,村民们脸上洋溢着自豪。他们告诉记者,现在全村村民每月都免费享受粮食供应,农田用水、用电、机耕等费用,由村集体支付,村民不花一分钱,农田所有收入归村民所有。村里65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逢年过节还有慰问金。

    福保文化城总经理助理张文华2002年从河北保定农村嫁到了福保村。“我来到福保村,感觉好像不是在农村,因为这儿跟城市里没什么区别。”张文华说。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小曹,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福保村,因为他相信在这里工作会有很好的前途。

    福保村村民明白“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脑袋”的道理,他们从昆明市引进了优秀的教育资源,现已形成幼儿园、小学、中学、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一体化的教育格局。每年对考入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实行现金奖励。

    这个距昆明市区12公里、有1047户人家的小村庄,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人变我新、人新我精”是福保人的精神信条。

    从7角6分到10个亿

    在改革开放之初,福保村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全国政协委员、昆明市福保文化城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燕清楚地记得,她的丈夫——全国人大代表、福保村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杨明当初上任时,村里账面上只有7角6分钱。大家白手起家,开办包装厂和印刷厂,如今村里的包装厂已实现全机械化作业,印刷厂能够印书印报。

    肖燕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福保村的工业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一度成为云南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典范。然而,福保村地处三面环水的滇池半岛,土地面积仅有3平方公里,人多地少,发展受限。村党委清醒地认识到,福保必须发展资源消耗少、文化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因此,打造“文化福保”是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利用好独特的温泉资源同时要创新求变,是在选择产业项目时的基本定位。通过对日本等国的考察,1998年,福保村投资近2亿元建起了占地5万平方米的室内温泉“水上世界”,其中近一半资金是银行贷款。进入新世纪,又建成了集大型水上歌舞演出与民族风味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室内水上大剧场“福天宝地”。在当年的一片沼泽地上,累计投资数亿元,集水上演出、主题公园、会展业、园艺博览、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水准的福保文化城拔地而起,它成为云南农村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下转第二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