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目前,福保村已经拥有了彩色包装企业、印刷企业、福保文化城等10多家文化企业。2009年,仅有2700多人的福保村的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全村文化产业产值达12亿元。
是什么成就了福保
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很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村庄也很多,为什么福保村的文化产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将主要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
首先,福保村有一个非常得力、敢想敢干的领导班子。他们研究经济规律,关停了一些虽然有经济效益但有污染的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将目光投向文化产业,并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色和资源,开发创新型的文化产业项目。
其次,福保村的发展路径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福保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民都有成为城市居民的强烈愿望,但他们与城里人的差距已不是经济上的差距,而是文化上的差距。他们按市场规律运作,成立了福保文化城,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也为文化项目建立了与市场对接的平台。
第三,在发展过程中突出文化与旅游结合这条主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实践证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云南文化产业的主要特色和亮点。他们打造的室内温泉“水上世界”项目和在室内水上大剧场“福天宝地”上演的水上演出项目,以其独创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第四,目标很明确,让文化成就福保。他们非常坚定地走上了文化这条路。从“农业福保”到“工业福保”,再到“文化福保”,他们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黄峻对福保村积极主动发展文化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农村改革30多年后,福保为富裕起来的农村和农民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文化品位和农民文明素质闯出了一条新路。”
“小村子”办“大文化”
看着福保村富裕起来了,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杨明夫妇开始琢磨办一个农民文化节,可究竟怎么办这个节,他们并不清楚。
黄峻多年来一直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关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当他还在云南省委宣传部工作时,福保文化城就进入了他的视野,成为他研究农村文化产业的一个样本。对于杨明夫妇的想法,黄峻很认同。他组织了一班人帮助福保村出主意、想点子。经过努力,周密完备的策划方案拿出来了。2007年11月19日,首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在福保文化城举行,该艺术节开创了中国63万个行政村、亿万农民自办文化艺术节的先河,被社会各界称赞为“小村子”办“大文化”。
在2008年、2009年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杨明和全国政协委员的肖燕分别提出了设立“中国农民文化节”的议案和提案。“文化部对此很重视,多次派人来调研,今年8月30日我们拿到了正式的批复。‘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和‘中国农民艺术节全国乡村歌手大赛’终于被认定为全国性固定的农民文化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肖燕说。
据肖燕介绍,2007年办首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时,福保村投入了800万元。今年的第二届已升格为全国性的文化盛会,政府给予了一部分资金支持。
有了节庆的强力推进,近年来“福保”品牌价值提升,知名度大大提高,客流量大幅攀升。肖燕有一个愿望,能够把下一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办成国际性的,不仅促进国际乡村文化的交流,也让外国朋友看看中国农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