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调查报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社会认同调查与分析
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的创新机制及特色
社会群体对中国艺术节认同的差异分析




 中国文化报 >  2010-11-2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会群体对中国艺术节认同的差异分析

    “九艺节”是群众欢乐的节日

    “九艺节”开幕式上,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中国盛典》

    “九艺节”开幕式上的杂技表演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年龄、职业、学历、居住区域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着他们参与中国艺术节的程度,不同社会群体对艺术节的评价有所差异。

    青年群体、本科学历者、专业(技术)人员等对艺术节主题知晓度最高

    总体来说,通过举办方的有力宣传,民众对“九艺节”有较高的知晓度。根据节后的统计数据分析,从年龄层次看,19-40岁的青年民众对艺术节的主题了解最广泛,59.6%的青年民众知道艺术节主题,其他年龄段的民众中,了解艺术节主题的所占比例很小(18岁以下1.4%,60岁以上4.3%)。

    从文化层次看,本科学历的民众最了解艺术节的主题,占被调查本科学历民众的47.5%,初中及以下只有5.7%的民众对艺术节的主题有了解。

    从职业分布看,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对艺术节的知晓度最高,有17.0%的相关职业从业者能够回答出艺术节的主题;其次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16.3%;农林牧渔行业从业者和生产工人、运输工作及部分体力劳动者的知晓度最低,为1.4%。

    从收入水平看,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公众最了解艺术节的主题,该收入层次46.1%的被调查者知晓艺术节的主题。

    从居住地看,83.0%的城市居民知道艺术节的主题,7.4%的郊区居民知道艺术节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节是城市居民的节日。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与艺术节途径广泛

    调查数据显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与艺术节的途径最为广泛,他们通过个人买票、单位购票、举办方赠票和亲戚朋友送票等多种途径参与艺术节活动。而农林牧渔劳动者、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及下岗人员观看艺术节节目的途径则十分有限,农林牧渔劳动者靠亲戚朋友送票才得以参与艺术节活动。

    在被调查的农林牧渔劳动者中,85.7%没有到现场观看节目,亲朋好友送票观赏节目的占14.3%。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只有25.5%没有到现场观看,个人买票、单位团体购票、举办方赠票和亲戚朋友送票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分别为36.2%、14.9%、17.0%、25.5%。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对艺术节活动评价较高

    在对艺术节总体评价较高的民众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办事人员对艺术节活动评价最高。

    关于艺术节的活动组织管理的评价,70.2%的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表示“好”,63.1%的商业工作人员、60.4%的办事人员、59.0%的其他劳动者、57.2%的农牧渔业劳动者、55.5%的专业(技术)人员表示“好”,而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中只有41.6%、服务性工作人员中只有39.2%表示“好”。有4.8%的专业(技术)人员和4.5%的下岗人员认为组织管理“比较差”。

    关于艺术节的活动场地的评价,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评价最高,表示“好”的占74.4%;其次是办事人员(67.4%)、其他劳动者(59.0%)、专业(技术)人员(57.1%)、商业工作人员(56.4%)等;下岗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对活动场地的评价稍差,分别有36.3%的下岗工人和46.9%服务性工作人员表示“好”。8.3%的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认为活动场地“比较差”。

    关于艺术节活动规模的评价,办事人员评价最高,表示活动场地“好”的占69.8%;有66.0%的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表示“好”,有64.1%的其他劳动者、52.4%的专业(技术)人员、51.3%的商业工作人员表示“好”;农林牧渔劳动者和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对活动规模的评价稍逊,分别有28.6%和25.0%表示“好”。4.8%的专业(技术)人员和4.5%的下岗人员认为活动规模“比较差”。

    具有职业优势和高收入者认为参与艺术节活动比较方便

    要使人人参与艺术节,必须提供方便参与的条件,比如便捷的交通、合理的门票价格等。据调查,55.8%的办事人员认为参与活动“方便”,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认为“方便”的占49.1%,商业工作人员认为“方便”的占35.6%。农林牧渔劳动者和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对参与活动方便程度的评价较差,分别有14.3%农林牧渔劳动者和16.6%的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表示“方便”。有28.6%的农林牧渔劳动者和16.7%的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认为参与活动的方便程度“比较差”,9.1%的下岗人员认为“非常差”。

    月平均收入高的公众对参与活动的方便程度评价高于收入低的公众。月平均收入20000元以上的公众75.0%表示参与活动“方便”,月均收入为12000-20000元的公众55.0%表示“方便”,月均收入为8000-12000元的公众54.5%表示“方便”;而月均收入为1000-2000元的公众31.6%表示“方便”,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公众44.4%表示“方便”。

    商业工作人员和本科学历者赞赏优秀舞台艺术交易会

    对优秀舞台艺术交易会的评价,不同公众因职业、学历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从公众的职业来看,有21.0%的商业工作人员、19.4%的专业(技术)人员、14.5%的服务性工作人员赞赏优秀舞台艺术交易会;而下岗职工、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对此项活动的兴趣很低,农林牧渔劳动者则无人喜欢这一活动。从学历构成上看,高达43.5%的本科学历公众赞赏优秀舞台艺术交易会,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公众只有4.8%赞赏优秀舞台艺术交易会。

    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对城市的认同态度呈两极分化状态,下岗人员和服务性工作人员对城市的整体认同感较弱

    广东举办艺术节促进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艺术节举办之后,不同职业的公众对城市的认同感有一定差异。农林牧渔劳动者对城市的认同感最强,认为举办中国艺术节后更加了解广东的占85.7%,更加关注广东的占14.3%;其次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表示更加了解广东的占50.0%,更加关注广东的占28.3%;再次是专业(技术)人员,表示更加了解广东的占61.9%,更加关注广东的占12.7%。但有38.1%的办事人员、33.3%的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和31.8%的下岗人员对广东举办艺术节后没有感觉,显示出认同度较低的状态。

    公众对举办艺术节而产生的自豪感由强到弱排列依次为农林牧渔劳动者(71.4%)、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50.0%)、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40.0%)、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38.1%)、商业工作人员(34.2%)、其他劳动者(32.1%)、下岗人员(27.3%)、专业(技术)人员(27.0%)、服务性工作人员(15.6%)。同时,下岗人员(45.5%)、服务性工作人员(44.2%)和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41.7%)对本城市举办艺术节“没有感觉”。可见,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对城市的认同态度呈两极分化状态,下岗人员也有这一趋势,服务性工作人员对城市的整体认同感较弱。

    青少年相关消费积极,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的消费能力较强

    举办艺术节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年龄层次看,18岁以下的青少年在艺术节期间呈现消费积极态势,71.5%的青少年有消费,但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消费金额不大,42.9%的青少年艺术节期间消费在50元以下,28.6%的为50-200元;19岁以上的公众消费力度较强,31-60岁的公众消费能力较强,艺术节期间文化消费在200元以上的比例相对较大。但从总体来看,公众的消费需求不是非常旺盛,内动力不足。

    从公众的职业来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服务性工作人员、下岗人员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该群体在“九艺节”期间消费金额在50元以上占50%以上;办事人员、商业工作人员的消费能力稍弱;农林牧渔劳动者、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的消费能力最弱;其他劳动者多数是在校大学生,所以消费能力有限。从具体的消费内容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购票看节目、购买纪念品的比例最高,分别占39.1%、34.8%;其次,有27.3%的下岗工人购票看节目和28.2%的服务性工作人员购买纪念品。57.1%的农林牧渔劳动者在艺术节期间没有相关消费。

    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的消费能力较强,其中,研究生学历群体消费能力最强。“九艺节”期间,研究生学历群体中66.7%的消费水平在50元以上,33.4%的消费水平在200元以上。从具体消费内容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消费范围较广,在购票看节目、购买纪念品、到艺术节举办地旅游等方面都有较高比例的消费,45.8%的研究生群体购买了纪念品。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举办中国艺术节,必须让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到艺术节的各项活动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艺术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扩大艺术节的影响力,使之真正成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