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环球参考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 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2011年的几个文化趋势
新加坡双年展主张“门户开放”
经典木偶“入住”美国博物馆
波兰要求索回佳士得拍品
加州迪士尼圣诞新年“客满”
图片新闻
韩国为多文化家庭子女“开小灶”
英美收录名人手稿 号召公众积极参与
环球参考




 中国文化报 >  2011-01-0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国为多文化家庭子女“开小灶”

    本报记者 宋佳烜 编译

    韩国一直是其他亚洲国家务工和移民的热门目的地之一。潮水般涌入的外国人不但改变了韩国原本单一的民族文化特征,也带来了不少棘手的社会问题。

    多文化家庭子女 失学现象严重

    据统计,目前在韩国有120万外国人,通过国际婚姻组成的家庭在韩国被称为“多文化家庭”。数据显示,由于文化隔阂等原因,这些家庭中的适龄儿童及青少年有40%不能正常上学。据韩国SBS电视台报道,在外国人较为集中的京畿道,70%的多文化家庭子女在小学阶段就放弃了学业。而在韩国全国,89%的多文化家庭子女未能完成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课程。

    针对多文化家庭子女的失学问题,韩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很早就开始关注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2007年7月,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在首尔大学创建了中央多文化教育中心,希望中心能够成为多文化教育强有力的后盾,对多文化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为教育机构具体的教学实践提供咨询。除了国家级的专业机构,韩国各地的文化厅也会适时举行一些如“多文化家庭家长研修会”之类的活动,对此类家庭的家长及孩子提供一定的帮助。

    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孩子失学的根源在学校,虽然专家不断建议在外国学生较多的学校,设置专门的班级或者配备专门的双语教师,但截至去年底,在首尔和京畿道这类外国人聚居的地方,拥有双语教学能力或配备双语教师的学校仅有97所。除了这两个地区之外,竟然没有一所中小学配备双语教师,而且这些学校在近期也并没有招聘或培养双语教师的计划。

    非传统学校为 失学孩子“开小灶”

    针对普通学校无力为多文化家庭子女“搞特殊”的状况,光州、釜山、青州、仁川等地先后成立了十几所“非传统学校”(Alternative School)。一般情况下,此类学校是为那些在普通学校不能好好上课,或者不能和同学很好交流的学生提供教育的机构。授课方式更为多样和自由,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水平,采取更加亲和的授课态度进行教学和辅导。学校接纳了很多多文化家庭辍学的孩子,其教育形式也受到了多文化家庭的欢迎。然而,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私营的非传统学校在失去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援助后,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韩国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如果对多文化家庭子女继续放任不管,很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考虑到在多文化家庭子女教育方面的成功,韩国政府开始考虑将非传统学校也纳入到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近日,韩国社会统合委员会、教育科学技术部、首尔市政府和首尔市教育厅签署了关于成立首个针对多文化家庭失学子女设立的公立非传统学校——国际DASOM学校的业务协议。校内开设服装、料理、电脑等科目,与韩语和韩国文化科目并行教授,首尔市政府还将为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毕业生不仅能够获得国家认证的高中学历,还可以获得专业技师资格证。

    依然有利有弊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多文化家庭和多文化社会必将成为未来各国面临的重大议题。  韩国的非传统学校为多文化家庭子女“开小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而政府增加此类学校的公办力度,也是不想让失学潮扩大成为社会危机。不过也有人提出,这样另起炉灶、将多文化家庭子女安置到特殊学校,无异于再次将他们同韩国社会隔离开来,似乎只能解决一时的失学问题,而文化融合问题恐怕不是一个小小的“公立化”举措就能够解决的。如何找到治标又治本的好方法,依旧是考验韩国教育体系的一大难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