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非 遗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 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乔老爷”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性
山西将启动5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津沽春早”虎年岁末开场
十二木卡姆走进福建省博物院
民间博物馆成为苗绣传承基地
图片新闻
企业也应亲近博物馆
图片新闻
变迁中的蒙古族萨满教




 中国文化报 >  2011-01-04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乔老爷”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性

    乔锦洪

    乔锦洪的竹刻作品《秋荷》

    姚付祥

    乔锦洪,人称乔老爷,江苏无锡留青竹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乔老爷生命里有3个重要的女性,那就是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她们不仅是乔老爷的至爱亲人,也与无锡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身受书画大师指点的张契之

    说到无锡留青竹刻,就不得不提乔锦洪的外祖父张瑞芝和他母亲张契之创办的双契轩。张瑞芝上世纪初曾在上海滩一家碑帖店当学徒,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金石篆刻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刻印名章的技巧,在圈内慢慢有了知名度,并结识了张大千、吴昌硕等一批书画名家。后来,张瑞芝又拜苏州竹刻名家周之礼为师学习竹刻技艺,成为江浙一带知名的金石家、雕刻家。

    张契之9岁便跟父亲学习雕刻技艺,少年时代常跟随父亲出入于书画大师的书斋画室,曾数次到苏州造访张善子、张大千兄弟,两位大师都很喜欢这位天资聪颖的小姑娘,张大千还常挥毫在竹片上作小景并赋诗交张契之镌刻。所以,当时张契之的许多竹刻作品都是大千先生起的稿。

    由于身受书画大师的指点,张契之的竹刻作品便突显出更多的文人气质,她也因此被吸纳为中国女子书画会会员。当时,该会会员还包括何香凝、吴青霞等女书画家。当年张契之曾刻有两柄石鼓文扇骨,阳刻500余字,细若蝇须,字字苍劲古朴,就连残缺锈蚀痕迹亦处理得惟妙惟肖,观者无不惊叹其神功。

    上世纪30年代,张瑞芝一家为避战乱举家搬回无锡,并开办了一家名为双契轩的印社。双契轩以雕刻实用印章为主业,金石篆刻和竹木、碑石雕刻为副业,在沪宁一带颇有声望。据乔锦洪介绍,当时双契轩号称有两把半刀,两把刀是指他的母亲和他的舅公,外祖父年纪大了只能算半把刀。张契之1973年创作的透雕精品《梅竹扇骨》是她最精美的作品,该作品将留青、透雕、浮雕技法融于一体,成为这一时期无锡竹刻的代表作。“文革”期间,张契之的许多作品被损毁,唯独这件精品得以保存。

    主攻留青的张英媛

    乔锦洪1966年高中毕业后不久就被下放到江苏盐城,他真正跟母亲学竹刻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为的是将来能有一门手艺养家糊口。每次返城,母亲总要向他传授一些竹刻技艺,并从竹器店买回新扁担锯成几截,让乔锦洪带回去练习。每天收工后,别人打牌聊天,乔锦洪就凑着昏黄的油灯,一刀一刀地练习竹刻技法。1972年,他被招进江苏武进县雕刻工艺厂,专门雕一些红木小件,使他的雕刻技艺有了实践和提高的机会。1974年,享受独生子女政策,乔锦洪调回无锡,到惠山泥人厂当搬运工。1978年,乔锦洪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一件竹刻作品《梅竹》,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该作品继承了张契之晚年的风格,格调高古、雅致,富有诗画韵味。该作品不仅是乔锦洪的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从母亲手中接过了无锡留青竹刻的传承重任。

    其实,乔锦洪并不是张契之亲生,由于没有生育,张契之夫妻过继了丈夫的侄儿乔锦洪为嗣子,后又将亲侄女张英媛许给乔锦洪为妻。乔锦洪夫妻当年一同下放到盐城,两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在竹刻艺术上,夫妻双双得到张契之的真传,成为双契轩的第三代传人。

    1979年,夫妻二人一同调入无锡工艺美术研究所。为了提高竹刻技艺,乔锦洪一方面钻研外祖父和母亲传下来的技艺,一方面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另外,他一有空闲就外出写生,与名家大师结为朋友。比如与故宫博物院专家王世襄一直有书信交往,也曾到北京拜望过他。弄清“俗”与“雅”,这是王世襄对乔锦洪重要的点化。

    竹刻有许多技法,既有留青、浮雕,还有圆雕、透雕。张英媛主攻留青,乔锦洪着重在浮雕、透雕上进行研究。张英媛的留青竹刻挂屏、台屏和臂搁一直是研究所的畅销产品。1981年,乔锦洪与妻子共同创作了大型竹刻《梁溪古运河》,该作品由1000多个竹片精雕细刻而成,画面上古运河穿城而过,河两岸100多座江南小楼鳞次栉比,6条小船逆水行舟,船上奋力摇橹的船工形神俱备。该作品展示了无锡留青竹刻的高超技艺,也记录着乔锦洪夫妻温馨和睦的情感。1998年,张英媛不幸病逝,令乔锦洪痛心不已。

    办起竹刻沙龙的乔瑜

    乔瑜是乔锦洪的独生女,8岁就开始练习小楷。1992年,乔瑜高中毕业进入无锡工艺美术研究所跟随母亲学竹刻。她白天练竹刻技艺,晚上回家就习工笔花鸟和书法。为了丰富学识和修养,乔瑜又先后到南京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进修学习。乔锦洪让乔瑜拜自己的3个好友为师,这三人在书法、绘画、文学方面各有所长。在各位恩师的指点下,乔瑜的诗、书、画均有建树。后来不论是在外资企业工作,还是应聘去无锡一家学校做英语老师,闲暇时乔瑜都没忘记拿起画笔和刻刀。乔瑜的竹刻作品继承了母亲的传统,构图别致,画面清秀。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竹刻技艺,乔瑜还在自己家里不定期地举办竹刻沙龙,吸引了众多爱好者。不久前,无锡消防支队还主动与她联系,想请她到军营组织一个竹刻沙龙,丰富官兵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后,乔锦洪经常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今年6月,在上海世博会江苏活动周期间,乔锦洪带着几件自己的代表作参与展示,那透雕的荷花、荷叶,古朴、雅致、高洁,令参观者赞不绝口。对于留青竹刻的未来,乔锦洪充满信心。他说,只要有一批人怀着虔诚之心,在尊重传统、尊重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那么留青竹刻的前景还是乐观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