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一家私人创办的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该博物馆除了展示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外,还全力传承苗绣技艺,这里的11名绣工和周边的300多名农村妇女,与博物馆一起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苗绣传承基地。
2006年,苗绣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和剑河苗绣。该馆馆长杨建红说,雷山苗绣属于典型的苗绣,包括皱绣、破线绣等多种技法;花溪苗绣以挑花为主;剑河苗绣就是锡绣,是以金属锡为制作材料的一种刺绣方法,目前已很少使用,只流传在贵州剑河县的两三个村里。杨建红说,她的博物馆拥有一位擅长锡绣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两位擅长其他苗绣绣法的州级传承人,这三人都获得过贵州省举办的能工巧匠大奖。但要想把苗绣发扬光大,最好的办法还是让苗家姑娘重拾绣花针。该馆有许多技艺高超的老师傅,47岁的吴老巧蜡画和刺绣的手艺都很好,她刺绣绘图都不用草稿,直接用蜡在布上绘图,花鸟虫鱼信手拈来。目前,该馆一方面通过招收学员的方式传授苗绣技艺,另一方面通过接一些订单让有这项手艺的苗家人能够以此为生。(石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