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 闻
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着力打造“欢乐湖州”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2007年、2008年,共开展广场文艺演出730场,组织各类基层文化活动4052场,文艺下乡演出成为最受农民欢迎和肯定的“送文化”形式。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形成了传统和现代、求知和娱乐、本源文化和外来文化等多元格局,农民对文化产生了新的需求。2009年,湖州市文广新局创新开展了“文化走亲”活动,打造开放式“欢乐湖州”活动平台,以满足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当年,“文化走亲”活动被评为“首届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一等奖。
“文化走亲”就是由各县区(乡镇)自行组织一台综合性文艺节目,开展村际、镇际、县际等文化交流活动,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基层文化活动新格局。通过“选亲、招亲、结亲、留亲”等“文化走亲”活动,打造开放式活动平台,激发县区、部门、单位和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多元活动主体,促进城乡文化互动。在2008年德清县试点组织开展乡镇横向文化交流互动试点演出的基础上,湖州市普及交流互动演出,实现了县区之间“文化走亲”的全覆盖。“文化走亲”活动创新了由政府向文艺团队下订单、买服务的运作形式,突破了文化主管部门主办文化活动的格局,突显了广大文艺骨干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为进一步拓展“文化走亲”活动的基层惠及面,增强活动力,不断完善“文化走亲”活动配套建设,湖州市于2009年下半年在全市开展了“农村文化大舞台”建设,规划通过3年时间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文化大舞台”全覆盖,2010年全市新建“文化大舞台”300余个。他们还鼓励创新“软硬件建设”配套机制,比如长兴县率先推出推进“农村文化大舞台”与“文化走亲”两项目的配套措施,即建一个文化舞台,就由文化馆、站干部为该村创演一台节目,以促进村际“文化走亲”的开展。这一“软硬件”建设共推并进的措施,有效推动了该市围绕阵地建设培育文化品牌的探索进程。
“文化走亲”的节目主要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基层自创节目为载体,分4个层次。一是依托乡镇开展乡镇之间的“文化走亲”;二是组织村、社区之间的“文化走亲”;三是县(区)域之间的“文化走亲”;四是“走出去”“送进来”,跟周边县(区)的“文化走亲”。2010年,全市5个县区全部72个乡镇(街道)分别组织本区域文艺团队开展乡镇间交流演出317场,参与演出文艺节目3600个,参与演员9000余人次,吸引观众26万余人次。
为确保“文化走亲”活动有序开展,湖州市出台了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了4项机制。一是建立组织运作机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年初由文广新局制定县区、乡镇、社区、行政村文化交流演出工作目标任务,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县(区)负责制订活动方案和具体组织实施文化交流。二是经费投入机制,由市文广新局组织协调,并给予每场一定数额的演出补贴。另外以冠名、联办等方式吸引部门和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活动,如长兴县广场文化“周周演”就得到了绿城房地产的冠名支持。三是建立督察机制,对演出节目内容进行审核。四是建立年度考核机制,把各县区“文化走亲”活动纳入县区精神文明考核中,并占有较大分值,对交流活动顺利完成、活动富有特色的县区、乡镇给予表彰和奖励。
经过两年的实践,“文化走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首先,创新了“种文化”的载体。湖州市在做好送文化下乡的同时,顺应当地农民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大力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团队,繁荣本土文化,让农民自编自演各种文艺节目参加“文化走亲”活动,将各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一定艺术水准的农村文艺节目引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逐渐从台下观众变为台上主角。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特色文体团队865支,培育文化示范户1170户,形成了以“善琏湖笔之乡”“浙北乾龙灯会”“新市蚕花庙会”“孝丰孝子文化”“洛舍钢琴节”“三合防风文化节”“筏头沈约故里”等乡镇节庆和民间特色文化活动,给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效发挥了“种文化”主力军作用。
其次,促进了民间文艺创作的繁荣。湖州市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尤其是经过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重放光彩,如“长兴百叶龙”“安吉威风锣鼓”“竹叶龙”“林城狮舞”和“滩簧小戏”等。而城里人出于寻根、怀旧等原因,往往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开展“文化走亲”,促进农村文化区域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可以促进城乡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创作。2010年新创作节目100余个,如吴兴区的《放学时刻》、《织衣交响曲》,南浔区的《似水年华》、《水乡童谣》,长兴县的《开演之前》、《藤恋》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进一步促进城乡文化互动,市文化主管部门还搭建了一系列活动平台。如举办“湖州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全市各县区分别组织一台具有当地农村文化特色的演出,以农民为演出主体,于国庆期间在吴兴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演出,充分体现了“文化走亲”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培育农村文化品牌的积极作用。
另外,充分发挥了乡镇文化站的主体作用。“文化走亲”活动在提高了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还增强了乡镇文化站“送文化”的针对性。通过“文化走亲”,文化站对本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民间文化力量得到空前凝聚,文化站各类设施也得到了充分利用,逐渐从“看门守站”向“开门办站”转变,进一步扩展了群众文化活动辐射面。如武康镇文化站为组织好“文化走亲”活动,去年年初就召集本镇文艺骨干召开文艺节目编排会,共创作出滩簧小品《近亲结婚害处多》、《和谐奏鸣曲》,快板《和美家园大家建》等15个节目,组成了一台戏,开展县区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