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 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问诊节庆活动的“头疼病”
大腕请歇歇
国家版权局开处罚通知
图片新闻
私人博物馆:道不尽的无奈
名语辑录




 中国文化报 >  2011-01-04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语辑录

    “我们以前觉得有意义的东西,到了今天都变成没有意义,可以一买、再买、再丢掉,最后是‘无关痛痒’的东西,现代人易于把‘意义’等同‘无关痛痒’。这是一个消费时代,我是亲眼看着爱情怎么样变成一张包装纸,而现在连包装纸都不是了;我也亲眼看着很多所谓的幸福,相对来说本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现在都可以用钱来购买。”

    ——爱情究竟是情感还是商品。在这个消费主导的时代,香港著名导演、编剧林奕华希望试图通过话剧从日益物化的都市人生活中找到正被各种商业行为所瓜分了、城市人很难看清的自我,现实中还有很多靠金钱解决不了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以一天上万字的速度制造文字商品的时候,我惟有鼓起不动如山的勇气,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打上偏执狂或者神经病的骂名,在一个角落里继续寂寞、孤独地写作,努力使文学本身慢的品质不致失传。我花了11年的时间打造《解密》,也就不在乎同样缓慢地写下去,我是如此深深了解,缓慢,才是成功的捷径。”

    ——日前,某文学论坛中“作家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议题,引发与会作家热烈讨论。以《风声》、《风语》等谍战小说而出名的作家麦家,以“慢写作”而品出了从事文学的孤独、寂寞。在这个技术时代,紧张、急迫、匆忙、受挤压、令人眩晕的生活速度,造成了精神生活的快餐化。麦家认为,慢下来,“才能在埋首赶路的过程中停下来,回首来路眺望远方”。

    “现在的艺术批评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一味评功摆好,有的甚至被金钱和利益‘绑架’。评论家写不出好的批评文章,跟‘面子’‘票子’‘案子’有直接的关系,大家都是一个生态链中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相互的熟悉使得正常的评论很难进行下去。大部分艺术批评文章缺乏个性和独到的见解。阅读他们写的评论文章,读者根本听不见评论者的心跳。”

    ——近日,在 “关注艺术批评”研讨会上,毛时安、朱国荣、吴亮、郭庆祥等多位专家对当下的艺术批评颇为不满,他们呼吁文艺评论界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批评体系,摆脱金钱束缚,写出真正有分量的批评文章。郭庆祥鼓励评论家们在进行文艺批评时,要有一点冒险精神,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批评家,首先要过的就是“面子”关和“票子”关。

    “怎样把中国几千年沉淀的东西介绍出去,必须好好动脑子。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戒急功近利。中华民族本来是很有耐心的,但今天中国人急得很,急得不得了,恨不得今天就放卫星。但清醒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

    ——前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大使、外交家吴建民近日表示,不能把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变成地摊文化、杂耍文化。应该看到“世界在前进,中国也在不断发展,传统的一元的政治外交已经越来越难适应当前的形势。外交就是要拓展一个国家的外交领域与外交资源,让外交不局限于政治层面,还要服务于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以及新闻等领域”。

    李  琤  整 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