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 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 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独立影评人在哪里?
电影《一代宗师》献礼银都60周年
“芬兰怪客”电影北京展映
第五届腾讯网星光大典举行
莫把影院当道场
品读陈凯歌的围城
姜文孤傲的子弹还能飞多久




 中国文化报 >  2011-01-0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读陈凯歌的围城

    《赵氏孤儿》剧照

    李 钊

    从陈凯歌开山之作《黄土地》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走不出自己建造的围城的导演。高高的城墙是他对生活的思辨。我们经常能听见他在城内阵阵高歌,但他却不曾探出头来对我们施舍性地看一眼。时隔26年,《赵氏孤儿》再次印证了这个事实。

    时代的围城

    “……它的诉说方式是当浩荡的洪流行走至转弯处,落叶在身不由己,卷入旋涡时的感受。”——《我的青春回忆录》序

    陈凯歌在自传序言中的这句话,没想到竟然成了他电影的谶语。《黄土地》是这样,《赵氏孤儿》还是这样。虽然陈凯歌说过,《赵氏孤儿》在情节上的改编主要是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但整部影片依旧沉浸在陈导自己的围城里。《赵氏孤儿》表现的是一个被时代驱赶的小人物的遭遇。程婴带着赵氏孤儿投奔屠岸贾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就是让屠岸贾对赵氏孤儿产生疼爱之情,然后再让赵氏孤儿替赵家报仇雪恨。陈凯歌把程婴由赵家门客变成了一个被莫名其妙卷入赵家灭门惨案的医生。程婴身份的转变不仅能体现出一个小人物被时代倾轧的无力感,更能消除中国式悲剧中的非人性色彩,让观众对程婴这个人产生同情。这种转变明显表达出陈凯歌对大时代中个体的人文关怀。这就是陈凯歌导演建造的时代的围城。

    情感的围城

    “在十四岁时,我已经学会了背叛自己的父亲……当一个孩子当众把自己和父亲一点一点撕碎,听到的仍然是笑声。”——《少年凯歌》

    从《少年凯歌》这本书里我们就不难看出,陈凯歌对于父子关系含有很多复杂的理解。这些理解直接投射到他的很多作品中。《荆轲刺秦王》里的吕不韦和嬴政是剑拔弩张的父子,而陈凯歌则亲自饰演了吕不韦。《和你在一起》中,养子锦绣的前程和养父卑微的身份形成了矛盾。当养子放弃前程,站在北京火车站为养父拉动小提琴的瞬间,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陈凯歌。《赵氏孤儿》把陈凯歌对于父子情的钟情进行了放大。成年后的赵氏孤儿——程勃面对的是一个父子情的两难抉择:一边是抚养自己成人、牺牲亲生儿子性命保全自己的养父,一边是对自己疼爱有加却和自己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义父。程勃最后必须要走进这个情感的围城,并且依照陈凯歌导演的意图加强这个围城城墙。所以,程勃必须为了未曾谋面的赵氏家族拿起刀,并且深深地刺入屠岸贾的身体。

    故事的围城

    “人家说我的作文写得就不成,别的科目成绩还可以,他们还纳闷我作文不好,干吗还考中文系。其实,当时我自认作文写得是不错的,很有文学性,已经忘了当时的作文题目了……”——某次采访中陈凯歌这样描述北大落榜的经历。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充满了隐喻,但世俗没有耐心去体会他的良苦用心。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陈凯歌是一个高傲的贵族——他电影的场景是大气的,他的演员阵容是豪华的,演员的戏服是华贵的,但他的对白、情节是晦涩难懂的。比如,陈凯歌自己视为“陈凯歌的精神自传”的《边走边唱》,改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剧本由陈凯歌自己操刀。其中一段主角唱的民歌由原作的乡间小调改成了“古时候有英雄,叫夸父,追日头,五百年……古时候有女子,叫女娲,炼石头,五百年”。《赵氏孤儿》仍然带有陈凯歌式的隐喻风格。比如,庄姬托孤的时候,对程婴叮嘱:“将来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他仇人是谁,让他过老百姓的日子。”但是,程婴却没能按照庄姬设定的剧情走下去。他带着赵氏孤儿投奔了屠岸贾。这样南辕北辙的设定体现了陈凯歌对人性的深刻把握。

    陈凯歌总是以电影言志,所以他的作品都可以看做是“陈凯歌的围城”的投射。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建筑在金钱、他人的称赞的基础上,那么这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不能坚固且长久的。尽管陈凯歌对于自己的世界有着超乎一般程度的执着,但值得欣慰的是,他比一般导演更坚持地死守着一座尚未崩坏的围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