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近年来致力于推动高校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建设。他认为,我国的文化贸易逆差比较严重,这和人才培养不够有关,无论是创意还是管理人才都很欠缺,从根本上说这是学科建设的针对性不足所致。“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构建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加快培养相关领域人才。”李凤亮说。
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在日益彰显其发展潜力和良好市场前景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人才资源不足的掣肘。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一种复合型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对相关复合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高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必须通过设置相关学科,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相关人才,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科属性基本确立, 但体系尚不完善
上世纪90年代,很多西方国家的高校开始出现了有关文化产业领域的学科设置,内容多是关于艺术管理或者文化管理方面的,在学科隶属上往往被划归艺术学院、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国内最早出现文化产业领域的学科设置可追溯到1993年。在当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出现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随后,1998年开始有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中包含文化公共事业方向。2004年设置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在专业目录中被划入管理学中的公共管理类,与其他15个管理本科专业并列,至此正式出现了以文化产业命名的学科设置。据了解,目前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将近60所,在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下面又有30多种跟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
如何判断一个学科能否得以确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应具备3个因素,明晰的研究边界、相对清晰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三者构成我们对一个学科的基本认知。”尹鸿表示,文化产业基本上具备这三种因素,但在很多方面还不明确和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李凤亮表示,目前国内外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处于探索期。“由于文化产业是一门新型学科,对其学科建设规律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与其他一些新学科不同,文化产业的包容性比较大,涉及到不同学科门类。” 李凤亮说。
社会热捧, 学科却面临边缘化
能否成为新兴学科,除了具备必要的客观条件外,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其是否有足够的社会需求。“在这方面,国内环境相当好,呼唤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热情非常高。”尹鸿把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概括为“三热”,文化产业热、相关研究热以及人才培养热。“虽然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也重视文化产业,但是像中国这样举国上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学者、企业家到政府官员,都把文化产业挂在嘴上,落实在行动上,在世界上是比较少见的。这种产业热本身驱动了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但与社会呼吁建设文化产业学科的热情相比,在高校实际的学科体系建设中,文化产业却由于缺乏明确的身份归属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在目前教育部学科门类划分中,并没有给予文化产业专业明确的定位,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目录中均没有文化产业专业设置。有的学校将其设在管理学下面,有的则设在经济学门类,还有的划在文学和艺术范畴,以至于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四不像”——管理不像管理,艺术不像艺术,经济不像经济,文学不像文学。在隶属学院划分上更是混杂不清,商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等不一而足。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社会对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热情很高,动作也很大,但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却都面临没有明确学科归属的局面。这使它找不到准确的学科定位,在本学科当中往往被边缘化。” 尹鸿说,这给相关从业人员的职称评定,对其学科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方向等都带来了很大制约。
“由于文化产业内容涉及很多领域,这让人对其学科归属感到十分困惑。”李凤亮说,我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时间还很短,对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规律性认识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多方向的探索和尝试。
学科建设要“因地制宜”
鉴于其交叉性特点,国内外对文化产业学科的界定都不是十分清晰。在欧洲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学,在北美目前尚没有一门独立的文化产业学科,一般将其列于管理学之内。国内由于近几年文化产业热导致对相关人才和研究的大量需求,对学科建设的呼吁比较强烈,但对其性质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学科被设置在新闻传播、艺术学、文学、旅游、历史等不同的一级学科下。(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郭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