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纪事/副刊
  标题导航
国产大片要票房,更要有文化内涵
图书馆“不拒乞丐”
让人感受尊严
画作出借英国展出5年
《华盛顿邮报》改版
《空中剧院》成传播京剧艺术重要平台
中国音乐学院推出“演艺虚拟合成交互系统”
《杏花村诗书画文选》在京首发
山东济宁:“十一五”文化建设结硕果
发展文化产业需构建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1-01-2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产大片要票房,更要有文化内涵

    《人民论坛》杂志、人民网文化频道近日联合发起“贺岁大片批判,姜文们在愚弄观众?”的问卷调查,就“2010贺岁电影,您最喜欢哪一部”“看完贺岁大片后,您感受较多的是什么”“您觉得最近几年贺岁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表现如何”等10个问题进行投票调查。面对“您认为当前中国电影的弊病在哪里”这一问题,大量参与者选择“影片缺乏文化内涵,热衷商业炒作”;对于“如何看待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人们的态度并不乐观,近半数的参与者选择“浮躁风的盛行,中国电影难成气候”;更有50%以上的参与者认为最近几年贺岁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表现太过“一般”。这无疑给票房刚刚进入百亿元时代的中国电影泼去一盆冷水,人们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这些文艺作品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国产贺岁大片是否在愚弄观众?

    被批“不差钱,差文化”

    记者注意到,在回答“看完贺岁大片后,您感受较多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人们的选择集中在“看时感官刺激,看完一无所获”和“感觉被愚弄,浪费了影票钱”两个选项。近年来,国产电影呈现出“三大”趋势:噱头大、投入大、阵容大。很多美其名曰大片的文艺作品,往往伴随着爆猛料、传绯闻、打官司等五花八门的宣传攻势,等观众坐到影院时,方才恍然大悟:这不过是营销手段而已。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文科指出,文艺作品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能给人健康的精神引导和心灵滋养。“如果在发挥精神文化作用之外还能取得经济效益,那当然再好不过,但如果是坏作品,哪怕它再能赚钱,我们也要把它摒弃。文艺作品不能丢掉文化的价值。”

    在百度贴吧,网友“曦江迥”用诙谐的语言表达了自己观影后的郁闷心情:“一口气看完了现在所谓最热的3部大片,我真的不想再进电影院了,看得我神经崩溃、头脑发麻、两眼昏花、九死一生、哭天抢地、上吐下泻……我只想说,观影有风险,掏钱需谨慎!”业余时间喜爱钻研电影知识的博士小周则从“贺岁”一词的文化学角度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贺岁片的出现,本身就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一种文化现象。以往,逢年过节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来烘托热闹的节日气氛。可现在的贺岁大片已经很难让观众产生这样的感受了。我认为一部优秀的电影,最重要的是情节和主题,可现在的影片都在拼明星阵容。这就是行大片之名,无大片之实。”

    弊病的根源在哪里

    在原本满怀期待的观众高呼“上当”之时,大片变成了“大骗”,娱乐沦为了“愚弄”。问卷调查中,“您认为当前中国电影的弊病在哪里”这个问题引来了大家的积极参与。29%的人认为影片缺乏文化内涵,热衷商业炒作;19.9%的人认为电影人缺乏职业精神,追逐名利;18.9%的人认为无厘头、低俗化与宣教式影片太多;11%的人认为“老面孔”把持影坛,创新人才难成长;8.2%的人认为政府管制较多,扶持不够;7.4%的人认为中国电影崇尚西方叙事,内容表达不太贴近观众;5.5%的人认为中国尚未形成电影产业繁荣的机制和环境。29岁的公务员林旺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便做过无数为电影痴狂的事:撰写大大小小影评文章、收藏无数张电影艺术海报、购买上千元电影光盘……如今,他已打不起精神再来做这些事,“别说国产片缺乏精品,全世界的电影如今也很难再见经典。《让子弹飞》现在的票房都过6亿了,可是血腥、脏话也成为它被大家批评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作品中还能看见一些‘民族符号’,但进入21世纪后,《英雄》和《十面埋伏》等就让人感觉徒有其表了”。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曾在第十八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公开批评目前国产大片“缺失民族传统文化”,他指出,眼下,国产大片仍不够成熟,要建立稳固的市场信心、得到观众认同,离不开中国丰富的民族人文精神。“只有提升影片民族文化内涵,在国际上才会赢得有尊严的话语权。”

    中国电影何去何从

    虽然问卷调查中占半数的观众对中国电影未来走向表示悲观,但还是能从最后一个问题“如何让国产影片叫好又叫座”中看到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殷切期望。32.4%的人希望电影人能静心、专业做电影,真诚,不浮躁;24.9%的人希望国产电影更加贴近观众,具有人文关怀理念;17.9%的人希望中国电影不要一味仿照西方电影,而要注重中国的文化特色;12%的人希望能培育起良性的市场与机制;6.3%的人希望政府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扶植力度;4.4%的人希望观众能对国产影片多些支持、爱护,少些挖苦、棒喝。

    其实,跟国产电影大片普遍口碑不佳的状况相比,近两年热映的一些文艺作品却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赞扬。比如,几乎没有女性角色、没有大腕明星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就以质朴的信仰、坚定的责任等积极价值观影响了亿万观众。很多“80后”“90后”年轻人在看过该剧之后都在自己的人生信条里增加了“不抛弃、不放弃”的词语。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归根结底的本质都是文化二字,能被称为大片的作品绝对不是光凭票房、光拼技术。毕竟,有文化,才能流传久远。

    本报记者  李珊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