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泼冷水的。时下,“草根明星”这字眼总是不期然抢占我的眼球。上了春晚的,没上春晚的,貌似每个人都代表了一个形式感朴实内容却荡气回肠的励志故事。首先声明,我欣赏一切平凡心灵对梦想的执著,却并不相信“所有梦想都开花”的神话能在刹那实现,实现了的,那必定是假花。
窃以为,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的原理差不多,如果不厚道地将蹿红的草根与暴发户暗相比较,就会更加不厚道地发现二者的诸多雷同。暴发户与世袭富豪的认知区别往往在于,前者认为那种该吃咸菜吃咸菜,该喝豆浆喝豆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所有幸福指日可待,于是可着劲儿地“造”和“作”,无论后事如何,不管下回分解。后者则深谙“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的持家之道——即经济学所谓盈利能力,科技领域所谓续航能力,新闻用语之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在的情况是,明明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某些人,原因不明地红了,还十分自我感觉良好,于是我不得不把带着冰碴的冷水献上。
首先,论舞台经验和表演技巧,专业人士以压倒优势胜出,草根明星的本色表演真不是什么可资炫耀之事;其次,草根明星磨难丰富固然不假,但磨难不等于阅历,磨难只有助于意志力锻炼,其对表演的促进作用还有待考证;再次,草根蹿红的幕后推手树立励志榜样,境遇不佳的人选一抓一大把,这个人不是甲也会是乙,机会砸到谁头上都不值得沾沾自喜。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力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人间正道。
后来的超女、快男、我型我秀,大抵都拷贝了孟子的后见之明,其所力推的人物,都能从不同角度挖掘出一个让人声泪俱下的故事,把成功人士应该遭的什么苦其心智、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类的罪都受了一遍。为了论证这个过程,根据需要,他爸他妈、他姑他姨都得学会对着镜头、对着录音笔、对着采访机开诉苦大会,还得有“粉丝”在一边涕泪双流才够圆满。
然而遭罪受苦并不是成功的充要条件,事实一再表明,不冷静的围观群众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多少草根明星风光于他们的围观和起哄,经历了短暂的被八卦和自曝隐私的明星生涯,旋即以更快的速度销声匿迹。在下一轮对主流不屑的“杀富济贫”的集体情绪中,对弱者不由分说的同情与感同身受又会附体在李四、王五随便什么人身上。
毕竟不是每个草根都有李玉刚那么好的运气,能牵着橄榄枝跨入正规军序列,自此后顾无忧。大多数红极一时的草根,那简直是开水里的螃蟹和虾米,红透了就死。即便大红大紫之时,转正之路也比小三转正难上百倍。过了这番气候,还不知能否再适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生存游戏。其前途之未卜,来路之多艰,没准儿又够写好几本励志图书了。
所以,虽然一开始的自娱自乐不小心演变成后来的万众瞩目,甚至有了向商业化迈进的无数可能,也得时不时提醒自己,著名草根仍然是草根,如同芸芸众生中的任意一员,心心念念的质变并没有发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情节随时有可能上演。
所以,如果暂时没有量身定做的原创作品,翻唱别人的歌别太心安理得,该交版权费就交版权费;不要天真地幻想“粉丝”会永远毫无保留地挺你,他们变脸的速度比股市还快;也别奢望出现一亮相就技压群芳,一开口就艺冠京华的灵异事件,加强学习,先天材质暂且不论,努力镀金至少还能显得鲜亮点儿。
忽 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