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美术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论坛
  标题导航
回声壁
金针度绣 巨刃摩天
唤醒在画中
朴素生活的歌者
陈湘波、文祯非作品在美展出
李耀林赴意呈现“中国寻梦”




 中国文化报 >  2011-02-1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声壁

    ■“绘画创作一直是本科生就很好了,研究生就不一定很好,博士生就更不一定很好了。以前没有艺术院校的时候,师傅带徒弟的教授方式同样可以诞生大画家。我带的博士生方向是中国油画研究,比较笼统。这个专业的博士生是非常奇怪的,毕业时不仅要做毕业创作,还要提交论文,其实绘画本不应该有博士。一开始我就反对,但是反对没用,别的学校都做,中央美院也就做了。画家本来写论文是很困难的,总体来讲,基本是凑合毕业。”

    ——靳尚谊说“其实绘画本不应该有博士”

    中国的论文数量高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博士数量大概也名列前茅吧。论文大国却没有培养出一位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论文再多又有何用?国内这些年培养的绘画专业博士也有不少,多是“凑合毕业”罢了。

    ■“中国人到现在为止对艺术的理解,在我看来还停留在‘五四’到1970年代这段时间,‘画一个东西要很像这个东西’,受这种艺术观念影响成长起来,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有一个博物馆体制,有艺术变迁的线索,新艺术的变化都随时能让老百姓看到,中国还没有。尽管当代艺术出现了30年,但媒体基本不报道,近几年报道了,也仅仅是把当代艺术作为‘艺术是高价商品’这一角度去报道。”

    ——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说“中国人对艺术的理解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在我们这儿,非但“艺术变迁的线索”是含混的,就连社会变迁的线索也是断裂的,无论艺术还是其他,渊源、脉络、原因和真相至今难以理清。

    ■“就在人们感叹去年艺术品身价猛增的时候,明星书法家们也在偷着乐。赵本山现在是一个字23万,但仅仅3年多前,也是那几个‘平淡无奇’的字,一个字却只卖到8500元。这么短的时间内,赵本山书法的身价陡增了27倍。这个涨幅绝对是惊人的。即便是徐悲鸿这样的美术大师,在‘涨’声一片的艺术品市场,其代表作《巴人汲水图》6年间也不过涨了10倍。赵大师可比徐大师厉害多了。”

    ——郦亮在《上海青年报》撰文《赵本山书法拍出天价幕后揭秘》

    本山大叔写的不是字,写的是名。书法须有“法”,赵体有“法”吗?鄙人愚陋,没看出来。

    ■“前几年说‘策划人时代’,策划人很时髦,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但现在策划人身份不再那么受青睐,可能是庸俗的展览泛滥成灾了。尤其是带有嘉年华性质的双年展、三年展的模式,往往起一个大而无当的题目,似乎什么作品都可以囊括其中,成为一个秀场和大party。而大规模的展示也使观看者难以认真解读作品,甚至最后看得都视觉疲劳地要呕吐了。这种双年展、三年展往往也成为政府的文化业绩或商业性操作,这就更背离了展览的前卫性与学术性。”

    ——策展人冯博一说“庸俗的展览泛滥成灾”

    展览搭台,娱乐唱戏,各地盛行的双年展、三年展,不少是貌似学术、名不副实的秀场。

    续随子 点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