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埃及各地陆续爆发反政府游行,局势逐渐走向恶化,直接影响到拟于1月底举办的第43届开罗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和在埃及举办的2011年“欢乐春节”活动——80多个活动项目、10个中国文化团组、总计387人访问埃及——这也是两国建交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面对复杂的埃及政局,中国驻埃及使馆文化处和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人员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及时调整了中国文化访问团的活动日程,使得几个因动乱陷入困境的文化活动得以安全体面举办,文化外交官们还冒着危险,及时保护10个访埃文化团组安全撤离了埃及。
力保“主宾国”和 “欢乐春节”开幕
一年一度的开罗国际书展始于1969年,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书展之一,也是中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书展。中国是今年开罗国际书展的主宾国,经文化处3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和大力协调,所有工作在1月下旬基本就绪。但由于埃及政局动荡,埃方突然宣布书展开幕式推迟3天。这意味着中国代表团访问埃及的日程必须全部调整,几十场活动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必须重新安排,文化处工作陷入极其被动的困境。面对困难和挑战,文化处及时与埃方磋商并敲定了新的活动日程,手工更改了大量请柬和海报并派雇员快速发出。工作最繁忙的时候,一天就要收发、处理近50份国内外传真、邮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主宾国活动开幕式和其他相关活动如期或改期举办。
1月25日至27日,开罗满城都在抗议和游行示威,警察与示威者不时发生冲突,警方还动用了催泪瓦斯和高压水枪。在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的领导下,文化处同志辗转斡旋于多处活动场地,全力促成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与埃及文化部副部长的会见、与《金字塔报》总裁的会谈并接受该报独家采访,保证“中阿文学与出版论坛”“表彰埃及汉学家和特殊贡献者大会”以及4场作家与读者见面会如期举办。文化处的努力和诚意感动了与会者,许多中外与会者绕过警力封锁,身带瓦斯气味参加了上述活动。
1月29日,埃及政府内阁突然解散,使馆雇员、司机、保安都躲在家中不敢上班,埃及总统和文化部部长是否能够按原计划出席中国主宾国开幕式活动也成了未知数。当日清晨,文化处同志冒着宵禁尚未解除的危险,驱车赶赴代表团下榻饭店和开幕式现场与埃方接洽。最后,在紧张而特殊的氛围中,主宾国开幕式如期举办。但出于安全考虑,开幕后展馆随即关闭。随后,文化处根据国内指示,协助各代表团紧急撤离,同时开始了特殊时期的应急准备工作。
“欢乐春节”是文化处一年工作中的重头戏,今年选定在开罗最大的爱资哈尔公园举办春节大庙会,包括文艺演出、舞龙舞狮、民俗展演、游艺灯谜等16项活动,规模大,涉及单位多,且与书展主宾国活动同期。文化处克服1月25日、26日抗议游行对市内交通的影响,昼夜加班布置现场,终于确保1月27日庙会开幕式在大骚乱的前一天成功举办。大庙会场面壮观,当日中外观众达4000余人。该活动原计划历时3天,后因次日骚乱升级而被迫停止,庙会展品、饰品1/4遭偷抢。与此同时,北京现代民乐团在文化处陈平同志的陪同下,克服道路封堵、时间急迫的困难,同一天辗转庙会和剧场两个演出场地,全团同志舍弃了午餐时间,确保了当晚“欢乐春节”首场演出在开罗共和国剧院如期举行。
护送中国代表团及 中国游客安全撤离
1月30日,局势继续恶化,示威、动乱遍布全国,埃航全线停飞,公交、铁路停驶,手机通讯不畅,水电时常中断,商铺关门歇业。虽然成立了临时政府,但治安、交通警察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法分子和暴徒乘机四处活动作案,居民开始持棍棒、刀械自卫,大街小巷自发设立了关卡,整个开罗进入无政府的失控状态。
此时的机场交通堵塞、人满为患,仅中国游客就滞留了500多人,且没有餐饮服务。在文化处同志的努力协助下,参加书展主宾国活动的团组历尽艰辛,用了6个小时才办妥了手续。当天,文化处还积极与书展展馆交涉,把价值400万元的中国版画展展品抢出展馆,并随团带回国内,尽可能地减少了国家财产的损失。此外,文化处还慰问了两个被困在机场的自费少儿艺术团,安抚稳定他们的情绪,并积极联系将少儿团、甘肃非遗代表团列入第一架祖国救援包机乘客名单。
1月31日,在陈冬云参赞的带领下,文化处同志再次冒着危险赶赴机场,护送各代表团离境。此时,二秘陈平陪同北京现代民乐团,已在亚历山大市被困饭店3天。当日,亚历山大监狱数千名囚犯越狱,与军队发生激烈的武力冲突,艺术团返回开罗的路途受阻。艺术团团长、文化部外联局亚非处处长史瑞琳和陈平同志及时与文化处电话沟通,镇定果断地指挥艺术团临时改道,避开了危险,终于在宵禁前赶到了开罗机场。这一天,大家齐心协力,成功送走了最后4个代表团,并尽可能多地将演出道具托运回国。
深夜,在机场的文化处人员一天没有吃饭。因当时已进入宵禁时间,同志们不能返回驻地,而机场旅馆床位又空前紧缺,宋业瑾等同志不得不在饭店打地铺。次日清晨,同志们又赶赴千里之外的卢克索市,执行协助中国包机接送港澳游客和解救滞留在卢克索的中国散客从陆路向开罗撤退等工作。因为当时正值春节旅游高峰期,赴埃及的中国游客很多,求救电话不断,情况多变,文化处人员多方协调,成功组织了最后一批散客从陆路抵达开罗机场并返回国内。等大家赶回驻地时,已经是大年初一的夜晚。在整个护送过程中,文化处车辆多次被军队拦截搜查,甚至被带到指挥所盘查,外交官的身份几乎失去了保护作用,但文化处同志沉着应对,保护了代表团和中国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
动乱中彰显使命感和责任感
骚乱期间,根据使馆的统一部署,文化处设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关注局势变化,强化安全意识,并储备了战备物资。1月28日中午,几百万开罗民众突然涌上街头游行,政府关闭了手机通讯与网络,只有座机之间能够互相联络。当时正值各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因平日联系均使用手机号码,文化处与几个代表团瞬间失去了联系。甘肃非遗代表团在书展场地布展后,用了6个小时才躲过危险顺利返回。有的代表团人员步行几个小时才赶回饭店,中国电影代表团被困在机场15个小时不得入境,当晚的电影周开幕式不得不取消。夜里,动乱继续升级,军队开始入城,宣布宵禁。坦克、装甲车频频从中国文化中心门前经过,枪声不绝于耳。中国文化中心地处人口密集的平民区,示威游行队伍声势浩大,附近多家饭店、夜总会、咖啡馆被烧、被砸,气氛十分紧张。文化处领导整夜未眠,用座机与使馆保持联系,同时搜寻各代表团的安危信息,并不断汇报文化处周边的动态变化。
在非常时期,很多同志的表现令人由衷敬佩和感动。会计于立娥已经年近60岁,可她临危不惧,多次在雇员护卫下,到市场去抢购食品和矿泉水。断电时,她又摸黑挨家挨户地送蜡烛。由于当地司机在骚乱期间未能到岗上班,图书管理员高峰主动请缨,冒着危险一次次驾车外出。厨师张伟在食品极度短缺、用餐人员增多一倍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确保全体人员的就餐……除夕之夜,文化处还安排全体人员与探亲家属一起包饺子、看“春晚”,以缓和大家的紧张情绪。春节期间,前来探亲的家属也严格遵守使馆不得外出的规定,很多人连金字塔都没看就提前返回了祖国。
埃及局势动荡期间,文化处全体同志本着驻外人员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确保日常工作不间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忠诚教育的理解。这些坚守工作岗位的文化外交官们,正在密切关注埃及政局的变化,为全面恢复正常工作和应对新的挑战时刻准备着。
本报驻埃及特约记者 刘世平 裴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