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发表题为《美国的另一个赤字:网络时代里中国和美国的公共外交》的工作报告。报告认为中国近年来的公共外交成果显著,呼吁美国政府在公共外交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并且让更多美国公民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报告称美公共外交“赤字”
据了解,这份经19名议员起草、于华盛顿时间2月15日晚正式发表的美国公共外交报告,着重对2000年至2010年中美两国的公共外交工作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美国在公共外交方面与中国的差距。报告还用中国在美国开设的孔子学院数量以及中国维和部队近年做出的贡献等举例,证明美国的公共外交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
在这份报告中,“公共外交”被定义为“各国政府直接与另一国公民进行沟通交流的外交实践”,其目的是“通过言辞或行动向外国公众传达或投射一个关于本国的特定的形象或态度”。报告指出,尽管“公共外交”一词早在1965年便在美国出现,但中国自2005年以来实施的公共外交活动超越了美国——“相对于中国强而有力的公共外交,美国对中国的公共外交已然出现了‘赤字’。”
作为报告的起草者之一,美国参议院公共外交委员会技术顾问马特·阿姆斯特朗表示,中国最近10年的发展速度令世人大吃一惊,也不得不让美国重新审视它的存在。去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认为,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的经济将在10年后超过美国。“在我所研究的领域,中国同样值得高度重视。如果不及时提出并促使政府采取相应措施,美国的公共外交会被中国越落越远。”马特这样说道。
惊呼“中国文化冲击世界头脑”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时报广场上播放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一系列文化符号在报告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组成部分和有效载体。报告说,在美国目前约有70所孔子学院,旨在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使美国人更加了解中国。而反观美国,在中国只设立了5所开放图书馆,其影响力相当有限。在教育方面,美国目前有69万名中国留学生,而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却只有1.4万名,人数仅为中国留学生的1/50。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和游客,前者是“把中国介绍给了世界”,后者则是“将世界请到了中国”。
“中国文化的渗透力实在太强大了,而且正在异常迅速地冲击着世界的头脑。”在马特看来,借助文化的力量,中国的公共外交不断向前推进。过去,很多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的发展状况,或许还停留在“古老的东方大国”这一刻板形象,但奥运会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很多人从此把北京放在了和纽约同等重要的位置。世博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极大地宣传了中国的文化。马特表示,“前不久,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播出,知道有多少人在纽约时报广场驻足观看吗?刚刚过去不久的中国春节,我所居住的洛杉矶市到处张灯结彩,我们不得不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专家建议理性看待这份报告
报告公布以后,中国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其充分反映出美国政界及社会对中国影响力提升,尤其是中国近年来着力提升软实力成果卓著的焦虑。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外交研究室主任袁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份报告出台的背景是近年来面对西方掌控话语权的世界,中国加强了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国际义务,“其效果多少有点花钱做广告的意思,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开放、成就巨大的中国。”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布什时期的单边主义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又一蹶不振,因此面对国际影响力的相对下降,自诩为“上帝选民”的美国精英阶层自然有一种忧虑感。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中将美中在未来的竞争与当年的美苏争霸相提并论,无疑反映出一种令人担忧的看待美中关系的倾向,依旧是一些美国人的冷战思维在作祟。
袁征认为,中国民众应当理性地看待这份报告,既不要对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怀疑,也不要因为人家口头上捧了几句就忘乎所以。在提高软实力方面,中国近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的确收到了一定成效,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拓展,一个简单的现象就是汉语热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繁荣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们应当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他特别提醒说,在为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加而欣喜的同时,中国民众更应当学会客观看待外部的世界,理性看待中国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时至今日,国际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还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他们还是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力量。因此,说中国文化影响力日渐扩大还比较靠谱,但冠以“冲击世界头脑”之名则需要商榷和警惕了。袁征告诉记者:“事实上,汉语热兴起的背后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不少人是出于务实的考虑才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并不一定是认同中国文化的观点理念和价值取向。”
在他看来,躲到“高帽”下自我陶醉的做法,不仅会给中国外交带来危害,甚至还会损害到我们的国家利益。“说到底,这份报告也只是代表了一部分美国人的看法,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我们应当低调并自信地处理好本国的事情,让所有人都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才是提高国际软实力的根本所在。”袁征这样说道。
本报记者 王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