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春节至,长安园里大戏火”,这是北京京剧院每逢春节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演出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今年也不例外,该院调动全院的艺术力量,从初一到初七,每天晚上一台大戏,从初二开始又增加下午场,共演出《龙凤呈祥》、《四郎探母》、《谢瑶环》、《赵氏孤儿》、《玉堂春》等13台大戏。一大批中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杜镇杰、王蓉蓉、朱强、李宏图、迟小秋、杨少彭、窦晓璇、叶金援、张淑景、张建峰、姜亦珊、朱虹等纷纷登台献艺,还有京剧名家叶少兰、李鸣岩加盟演出,真可谓群星荟萃、流派纷呈,让观众大饱眼福。而我在看戏的兴奋之余,不仅看到了京剧艺术人才济济,同时也看到了京剧的希望。
靠积极向上的内容吸引观众
细想,在文化多元、娱乐形式多样的现实中,传统的京剧靠什么吸引今天的观众呢?一靠积极向上的内容,具有能够鼓舞人、激励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能够被观众认可,并同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观众才想看,看后才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如《赵氏孤儿》通过程婴、公孙杵臼等义士救助赵家“孤儿”的忠义行为,让观众看到了正义的精神;通过“孤儿”的报仇,不仅让“孤儿”懂得了善恶、忠烈的做人道理,也让观众看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凛然正气。同样,《谢瑶环》也是在歌颂正义、铲除邪恶势力的过程中塑造了把百姓的安危挂心上的谢瑶环的刚直形象。还有《将相和》、《穆桂英挂帅》、《吕布与貂蝉》、《四郎探母》等讲述的也是家国情、母子情、夫妻情,弘扬的是保家卫国、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等精神,同时也有着普通人的亲情与情趣。《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为杨四郎探母去母后那里“骗”取令箭的情节,《玉堂春》中崇公道与苏三一路上的交谈,《红鬃烈马》中王宝钏与薛平贵在寒窑前相见,从猜疑、试探到相认的过程,都充满着普通人的真实情感。这些戏中讲的虽然是古人故事,但情感却是与今天的观众相通的,所弘扬的精神也让今天的观众赞佩。
二靠艺术之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京剧演出,从演员的表演,到唱腔音乐设计、服装的制作等,处处都体现着艺术的美。而演员的功夫和艺术才华更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一些老剧目的演出让观众百看不厌,我想这大概就是其中的原因吧。
京剧的魅力在“一桌二椅”中
在演出的13台大戏中,都是按照传统的演法演出,舞台设置极其简单,布景设置除了“一桌二椅”,一个屏风,再没有多余的饰物,但观众却看得如醉如痴。为什么?因为布景简单了,戏却丰富了,所有的时间、空间都留给了演员,演员可以在空阔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艺,凸显了“一桌二椅”式京剧舞台的艺术魅力,使观众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传统京剧艺术。如《四郎探母》中的“坐宫”,《玉堂春》中“三堂会审”,《红鬃烈马》中“寒窑相见”,《吕布与貂蝉》中的“小宴”,这样精彩的片断,还有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精彩唱段,都令观众击节、叫好。
时下流行舞台上搞大制作,以为这样可以使戏好看。殊不知,观众来戏院,不是来看舞台布景的,而是来看“戏”的,来看演员的精湛表演的。假如你的戏不好,演员表演不精彩,再华丽的布景也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从这一点说,有些戏不考虑戏的内容是否需要,为了展示布景而大制作,在舞台上搭起一座高楼、一座宫殿等等,则完全喧宾夺主了。实在说,舞台大制作不仅对演出没有帮助,反而会限制演员才艺的发挥,减弱京剧艺术的魅力。假如是那样的话,是无论如何做不到一天演一台戏,或一天演出两台戏的。
京剧要在传承中发展
京剧自徽班进京起已有220年的历史,如今又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国剧”,如何保护和传承,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让京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而不是把它变成“博物馆艺术”封存起来。这就需要多演出,在演出中继承,在演出中锻炼培养人才,不断扩大京剧的影响,不断丰富京剧艺术;多创作,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创编新的历史剧目和现代剧目,以培养新的观众。如《画龙点睛》、《宰相刘罗锅》、《曹操与杨修》、《徐九经升官记》等剧的创作与演出就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多培养人才,有了人才能传承戏,才能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在演出的13台戏中,假如不是杜镇杰、王蓉蓉、朱强、李宏图、迟小秋、杨少彭、窦晓璇、叶金援、张淑景、张建峰、姜亦珊、朱虹等表演艺术家来领衔主演的话,会有今天这样的号召力,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吗?
从这一点说,北京京剧院每逢过年过节就组织大规模演出,无疑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它不仅丰富了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对京剧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着推动作用。据说,该院与长安大戏院合作,已经坚持了15个年头,这确实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
刘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