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公共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为农民免费提供终身文化服务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要“建管用”并重
“天天乐”为城乡百姓添欢乐
江西安远为乡土文化“强筋壮骨”
广东建设“家门口的免费电影院”
十堰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
丹东外来务工人员文化节开幕
文化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1-04-2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龙江省友谊县聚集社会各方力量
文化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通讯员  刘艳婷  林立勔

    “博物馆里看历史,农家书屋学知识,休闲广场强身体……”说起时下群众的业余生活,黑龙江省友谊县友谊镇的居民李大爷掰着手指头好一番数算:“一到傍晚镇里就热闹了,从单位下班的小青年,吃过晚饭的老年人,都能找到中意的去处。”像这样的场景,在友谊县并不少见。

    目前,我国的文化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地处黑龙江省边陲的友谊县,经过近年来的规划与实施,文化建设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该县文化局局长张东岳告诉记者,友谊县于“十一五”期间确立了建设文化名县的奋斗目标,并聚集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文化建设,经过3年多时间的强力推进,现在友谊县的群众文化建设已经呈现出文化基础建设坚实有力、文化事业活跃旺盛、群众文化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

    要想把文化发展壮大,惠及更多群众,就要科学规划。早在2004年,友谊县就研究制定出《友谊县文化事业发展十年规划》,确定了到2014年的文化事业发展中长期奋斗目标;到了“十一五”中期,又确定了将友谊县建设成为独具边疆特色的文化名县的目标。

    为早日建成文化名县,友谊县做到了“五纳入”,即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县财政预算、纳入友谊城镇规划、纳入体制改革和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友谊县开发建设较晚,文化基础设施的相对薄弱制约着文化发展。为打造文化名县,友谊县倾注全县财力加强文化建设,3年内,依法划拨80万平方米土地作为文化的基础建设用地,县财政直接投入和社会性投入总计达3亿元,彻底改变了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县财政专项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投入1441万元,2009年提高到3589万元,增幅达到149%,2010年又增加至4820万元。近年来,友谊县建设完成了占地6.4万平方米的友谊文体中心、占地4万平方米的友谊博物馆,还有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设施。

    强力推进的文化基础建设使友谊县文化事业局面焕然一新,县文化馆的使用面积达3000平方米,达到国家县级一级馆的标准,声乐、曲艺、美术、舞蹈以及文学创作等辅导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馆剧场在开馆后3个月内举办了8次大型演出;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齐全,逐步成为乡村精神文化活动中心;友谊县图书馆面积1230平方米,设有多媒体大厅、电子图书阅览室等设施;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阅览室和农家书屋形成了图书三级网络,全县馆藏图书30万册(含学校、社区图书室),图书馆购书费和人均藏书费高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28%;博物馆馆藏文物3000余件,自开馆之日起的一年半时间里,参观总人数达7万多人。

    在建好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友谊县组织社会文艺骨干组成各种协会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目前已成立了67人组成的书画家协会、170人组成的音乐家协会、240人组成的器乐协会和210人组成的挹娄文学社。友谊县还在文化馆成立了社会文化指导总站,乡镇设立了分站,指导社区、学校文艺骨干队伍,引导他们在群众文艺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大秧歌天天扭,健身操天天跳”等活动遍布城乡文化广场,诗词朗诵赛、声乐比赛等赛事此起彼伏,“激情广场”和“绿色田野”主体系列活动别开生面,满族的秧歌、珍珠球、舞龙等活动方兴未艾。近年来,友谊县有16个舞蹈、8个曲艺节 目获得黑龙江省级奖项,3首歌曲荣获国家级奖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