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 娜 成 长
4月23日晚,备受瞩目的北京国际电影季在国家大剧院的水下长廊拉开帷幕。开幕式可谓星光璀璨,葛存壮、谢飞、王学圻、范冰冰、汤唯、陈可辛、吴宇森、冯小刚等中国电影人亮相红地毯。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多伦多电影节主席卡麦伦·巴利、东京国际电影节主席依田巽等21位国际电影节主席也前往捧场。向“世界城市”迈进的北京见识过很多大场面,却是第一次聚齐如此多的国际电影节主席。
电影季不设竞赛单元
在开幕式上,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北京国际电影季主席蔡赴朝介绍,106年前,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诞生,它拍摄的是一出京剧的片段,以此为开端,电影与这座古老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北京电影创意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十分活跃,举办北京国际电影季,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和欣赏中国电影文化的窗口,也为各国电影人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合作舞台。
与戛纳、威尼斯、柏林以及上海国际电影节相比,北京国际电影季最大的特征是参展影片没有竞赛单元和非竞赛单元之分,所有影片均在“北京展映”板块中平等展示。52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部影片报名参加“北京展映”。通过专家甄选,电影季共选出近160部中外影片参展,这些影片在北京20家影院集中放映近300场,预计约有7万人次前往观看。影片中不乏在戛纳、柏林以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也包含近年来获得票房及口碑的佳作,更有不少新锐影人独立制作的低成本及实验性电影。
对此,本届电影季形象大使章子怡在开幕式上表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妞。可以说,北京国际电影季现在成了我最喜欢的电影节。因为这里没有竞赛,没有赢家输家,大家来到这里,只需要开心地享受美食、派对和美丽的电影。”形象大使成龙则热心地向开幕式上的21位国际电影节主席推介中国影片:“如果你们没有看中国电影就会后悔,如果看了中国电影会更后悔——后悔没有早点看到。”
此外,与国内其他电影节不同的是,除了关心电影产业根基的“北京展映”环节,本届电影季也十分关注电影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在电影季的“电影洽商”板块中,第15届“北京放映”活动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国际电影片商来京选购62部中国国产影片,“项目洽商”活动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家电影机构和数百名国内外电影业界代表参与洽商,使得北京国际电影季称得上“最产业化”的一个电影节。
中外导演共话电影创作
4月24日,“中外著名导演对话论坛”举行。该论坛旨在依托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围绕北京国际电影季的主体活动,构建电影国际交流平台,推动中外电影业界的对话与合作。本次论坛将关注目光聚焦于电影艺术的主要创作者导演身上,显示了电影季对电影艺术创作的关注。
在论坛上,《黑天鹅》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我的野蛮女友》导演郭在容、《狮子王》导演罗伯特·明可夫及冯小刚、吴宇森、陈可辛等8位著名导演围绕“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电影的类型化”和“工业技术、电脑技术与电影艺术”3个论题进行对话,并与现场听众互动交流。论坛由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主持。
冯小刚谈及商业片与艺术片的关系时,认为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活跃了起来,导演需要拍更有内涵和情怀的影片。“观众现在不要看烂片,观众需要看到能够真的从内心深处打动他们的故事。”吴宇森则对电影创作中过度使用电脑特效产生忧虑:“如果大多数电影太依赖电脑特技的话,不光慢慢失去了我们本身的特色,我们本身文化的精神,而且有一些电影业者会跟风,因为一看到某一样东西流行的话,大家都抢着去拍,还没有研究清楚,还没有学习得够,怎么可能发挥得更好?”
中国城市的“电影节”之梦
北京国际电影季从筹备之初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作为首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年复一年上演着众多贴着“国际”标签的“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此次,北京似乎急切地想通过一场以自己命名的国际电影盛会来填补这一处空白。称“季”而不称“节”,一方面是对当下国内各类文化艺术行业的“节泛滥”现象的避讳,一方面则显得更加内涵丰富、视野宽广。
对于电影节(或曰电影季)的申办,一直是国内许多城市的追求目标,将电影的金字招牌挂在自己身上,无疑有多重好处:既可以扩大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又能够引来群星灿烂的炫目场面,还能为本地的电影产业发展和电影市场拓展提供良机。
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目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国际型电影盛会,已被列入世界九大国际电影节之列。电影节主要由评奖单元(“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亚洲新人奖”等)、国际影片展映、国际影视节目交易平台和电影论坛四部分组成。在去年举办的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共有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的2327部影片报名“金爵奖”“亚洲新人奖”以及“国际学生短片大赛”,其中长片1299部,短片928部。电影市场方面,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电影机构,销售影片300多部。
比上海更早一年主办国际电影节的是拥有“新中国电影摇篮”的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电影节打着“电影搭台,经贸唱戏”的口号,尽管近几年该电影节影响力在下降,也不再强调“国际性”,但两年一度的盛会依然是当年影坛的一大看点。其最高奖项“金鹿奖”也成为影人们向往的目标。国内最负盛名的金鸡百花电影节采取各城市轮流申办的方式,近几年承办过的大连、南昌、江阴等城市无不倾注许多心血,以期通过这一电影节展现城市形象。江南名城苏州虽然没能举办印有自己城市名戳的电影节,却获得了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金鸡奖的永久评奖地落户。
当然,举办电影节对于一座城市既是机遇也是压力,能够持久办下去,将其形成文化品牌就更非易事。1994年,珠海市主办了第一届“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众多华语影坛的明星大腕的到来让珠海瞬间蜚声海内外,甚至获得了“东方戛纳”的称号。然而在举办两届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珠海电影节没能延续下去。北京国际电影季是否能成为国内电影界一个新的品牌传承下去,依然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