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严长元
刚刚从温家宝总理手中接过“国务院参事”的聘书,身兼数职的王明明近期一个出人意料之举令人注目。他在攀登自己的艺术高峰并日臻化境之际,以自己6至13岁间的画作来回眸即将到来的花甲人生。其间蕴含的博大与从容令人感叹,而由“艺海童年——王明明儿童时期作品展”所引发的关于当下艺术创作的思考、中国画家的培养、对待传统的态度等话题,更是意味深远。
自2000年以来,“心迹自然——王明明花鸟画展”“寄情怀古——王明明手卷展”和“古意毫端——王明明书法展”陆续举办,展示了王明明在诗书画方面的追求。而将于4月27日开幕的本次“艺海童年”展则阐释着这一切成就的发端。
6岁时所作《厂甸归来》中,大公鸡、小青蛙以及憨态可掬的娃娃熊,仿佛能让人听见它们的歌唱;《全国大丰收迎接新国庆》中,那些花生、玉米、葡萄、辣椒、麦苗,像童话故事里的小人儿一般生动有趣;7岁画作《中山公园暑期儿童游园晚会》,人物众多,场面宏大,色彩绚丽,闪耀着不一般的才华……这些儿童画布局完整,远近层次丰富,明暗疏密有致,甚至连题款、印章都有模有样,今天看来依然很有观赏性。值得注意的还有,包括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绿化造林、学习王杰、集会游行等题材,触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经过童心童趣的取舍之后极具质朴的情愫与味道。
集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等众多头衔于一身的王明明,从艺道路颇具传奇色彩。他5岁拿画笔,8岁进少年宫学画,幼时画作即赴十几个国家参展并获奖。14岁时“文革”开始,只能在家中习画练字,仍通过写大字报、标语和大楷等持续学习。16岁时进手扶拖拉机厂,成为一名铣工。十年 “文革”,十年彷徨,他一样经历了许多人生曲折。“文革”后,他报考了中央工艺美院并被录取,却阴差阳错地没踏进专业美院大门,最后转入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数年后一跃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说他的画“平淡中出奇”,而其作品中呈现的深厚传统底蕴和大家气象,更让很多人折服。其间到底有什么奥秘?
“从50多年前人们眼中的‘神童’演变成今天成功的艺术家,父亲拥有的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热爱、在艺术上的天赋,更多的是他对传统艺术和前辈老师们的推崇和尊重,以及为了追求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所付出的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王明明的儿子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眼中的父亲。
王明明的书画启蒙也源自于自己的父亲,他幼时即被着意培养,常被带去荣宝斋等地参观展览、观察生活,并遍访名家,转益多师,如陈半丁、李苦禅、刘凌沧、张正宇等。后在周思聪和卢沉的引导下,开始接触学院正规的速写、素描等水墨画学习模式。但他对于西画的培养方式只是接触、了解,却并未钻进去,最终还是有意无意地沿着中国画的传统路子走了下来。虽然这样的成功不可复制,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受益终生的内容——观察方法。也正因此,他一直呼吁,“中国画有自己的观察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果学校不去研究、不建立中国画特有的体系,中国画的发展不可能有大起色。”
回望这些作品,王明明深有感触地说:“今天看来这些作品虽不完美,却可以让我深深看到并思索自己在后来艺术发展中的得与失,唤起重新寻找失去的艺术真谛的勇气。”他还说:“这些作品让我不断追问自己:在一生不断追求的绘画技法中是否失去了自然天成?在探索观念的更新时是否失去了艺术的本真?在理性的艺术思索里是否失去了艺术的灵感与激情?在对名利的渴求下是否失去了艺术的纯洁?在强化写生与相机的作用时是否忽略了记忆力与纯真的眼光?”因为这自然天成、艺术本真、灵感激情、艺术的纯洁恰恰是儿时最本性的真情流露。据了解,生活中的王明明除了挤时间创作外,还坚持和儿子一起看欧美动画片,从以前的《猫和老鼠》、《大力水手》,到时下最流行的《功夫熊猫》、《冰河世纪》系列、《马达加斯加》系列等,一部也不落下。年近60岁的他依旧保持着那颗孩童般的心,纯净而真诚,十分难得。
“童年时期是靠感觉、靠天赋,自由挥写;青年时期是靠勤奋与刻苦训练、进业修身;中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再静心体悟一些最根本的问题;而晚年要企求达到更高的境界,就不是技法所能解决的了,而要思索为什么画、要表现什么、追求什么样的境界。中国画的境界提升到了最后还是人格修为问题。” 他这样总结道。
“人生所需的知识有80%是在学校之外的实践中获得的,所以早年独立思考感悟、独立学习能力的锻炼对于一生的成就非常重要。”“以西方的写实艺术观点和评判标准来评价中国画,这本身就是没有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中国画艺术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人格的重建,人格的重建要依赖于文化的创新,所以我们还必须回归传统文化,在其中涵养孕育,这样才会有中国画艺术的创新,这才是中国画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 。”王明明对中国画的思考和探索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