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演艺营销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北京人艺传承看家戏
张广天如何“给开发商做广告”
日本地震核辐射影响亚洲演出市场
儿童文学有钱赚
儿童剧目难赚钱
第13届迷笛音乐节将拉帷幕
80后阵容复排《有多少爱可以胡来》
2011怀柔影视嘉年华活动启动
蓬蒿的坚持




 中国文化报 >  2011-04-2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蓬蒿的坚持

    李秋月

    北京的蓬蒿小剧场,对于很多戏剧观众已经不陌生。一个86座位的小空间承载起了经营者王翔的梦想,3年来,他一直坚持贯彻自己的理念——敞开门户,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戏剧活动中来。

    作为第一个民间建设的小剧场,蓬蒿前期投入的120万元仅凭票价收益是很难收回的,算上房租、人工成本等每年还需倒贴30万至40万元。然而,王翔并不将蓬蒿视作营利场所,一直坚持不收剧组的场租费,以身为牙医的收入供养着剧院开支。在选择剧目方面,他也坚持“重内容轻形式,重艺术轻娱乐”的原则,注重文学关怀和心理关怀。2009年蓬蒿创立之初,上演了著名戏剧评论家童道明为纪念诗人冯至创作的《塞纳河少女的面模》,一部搁置多年的戏终于有了实践的舞台。2010年年初,童道明的另一部剧作《我是海鸥》——纪念伟大剧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也得以搬上舞台。

    王翔认为,小剧场的两种经营理念是错误的,一种是作为娱乐产品,如今市场并不缺此类作品,而影视的票房能比戏剧高出许多,且戏剧成本相对于其他也高出许多;另一种则是将其作为盈利项目来经营,纵观世界小剧场,都是薄利的,在国外甚至被政府视为非盈利项目而给予高度支持。因王翔个人在国外的生活经历,他对国外的小剧场戏剧津津乐道。他表示,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去剧场看戏的习惯,小剧场灿如繁星,如纽约有近千个小剧场,是远超出中国的数字,比之他们,我们流失了千万受戏剧文化滋养的观众。所以王翔在认真拣选蓬蒿剧目的同时,也极力争取政府对此的重视。蓬蒿剧场在经营的3年中,获得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舞台复制基金、戏剧产业引导资金等来自政府的资助。

    去年一年,在蓬蒿上演了280余场次,40部戏,观众近3万人次,其中包括百老汇的经典剧目《灵》、《孤儿》、《窈窕淑女》,观众反响热烈。除此之外,还承办了南锣鼓巷首届戏剧节、北京国际独角戏戏剧节等4个戏剧节的活动。王翔表示,如若有可能,希望能扩建剧场、复制剧场,让更多的观众走进来看戏。因为目前蓬蒿的主客流基本为大学生、白领阶层等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与激情的群众。王翔认为,小剧场艺术是戏剧艺术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担待着实验前锋的职责,为不同表现形式的戏剧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所以是不可或缺的。

    面对如今迅速崛起的各类小剧场,王翔表示,想要成功运作必须要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和剧场运营能力,经营者的组织力和洞察力也很关键,经营者与团队要有公益意识,需要奉献精神;要清楚一般而言,严肃戏剧的小剧场的票房收入只能达到成本支出的1/3,其次就是依靠政府与各项基金的支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